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漫步绿色环太湖  打卡红色好去处 企业可享“一照多址”便利 稻香浓  酒香醉  农事忙  乐事多
第12版:长三角/示范区 2021-08-10

稻香浓 酒香醉 农事忙 乐事多

嘉善范东村

运用黑膜闭草技术、每亩田3000斤羊粪替代化肥、育秧物联网设备+无人机……这些天,响应融合增粮的150亩春夏水稻,在嘉善县干窑镇范东村仲夏的微风中显出饱满的暗黄色。

这些稻穗里的大米,米粒均匀、米质新鲜、粒型晶透,煮出来的米饭喷香松软,是嘉善县有名的“范东”牌大米。这个取自村名的稻米品牌,如今畅销多地,成为范东村一张闪亮名片。

“首先,我们种植的品种是号称全国第二、江苏第一的南梗系列稻米,经得起考验。其次,我们倡导全程机械化、规范化生产。最重要是,我们发展有定力,不以次充好,甚至‘以好充次’把价格降到两三块钱,是其他相同质量大米的几分之一。”范东村党总支书记梅其华介绍,范东大米“保质量、压价格”的价值理念,不仅受到当地的认可,很多沪上消费者也青睐有加,“每年销售给上海客户的大米在1万斤左右”。

梅其华还有一个身份是嘉善范东粮油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个村民自己组织的合作社,正是范东村优质大米保质增产提收的关键所在。

2008年成立的范东粮油果蔬专业合作社,采取“全员入股8+1”股本模式——村集体占20%,8位村民作为751户成员代表占80%,是不折不扣的“集体所有、集体同享”。目前,村里的3000多亩稻田一大半由合作社承包,在技术、资金、加工、销售等方面积极发挥着组织和协调优势,不仅大力引进高性能农业机械设备,还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水肥管理、粮食烘干、大米加工销售等服务,在减少劳动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16年,合作社以范东村的名字注册了大米品牌,统一技术指导、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彻底吹响增产增收冲锋号。“2016年,范东大米年销量只有1万斤左右,今年可以达到80万斤,五年翻了八十倍,仅此一项,每年增收的利润就超过40万元。”此外,合作社的用工还以村民优先,同时返聘村里的5位资深农户负责指导统筹,做到自主自产自营;收入分配上采取“租金+分红”的模式,村民每人和每户年底还可以分到20斤大米,“大家吃饭都不用愁了”。

除了范东大米,合作社还在向稻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力。去年初,合作社与嘉善当地的企业合作,推出了米酒品牌“醉范东”,包括6度的清甜低度酒和12度的醇正中度酒。“米酒口感清冽带着米香,微甜中不乏劲道。”梅其华颇为自豪地介绍。今年6月,合作社又与湖州企业合作,开始菜籽油的生产。“预计未来每一年都要推出新产品。”

大米、米酒、菜籽油……对于这些农产品,村民自己既是最大的客户群,又是最敬业的“销售经理”。“米酒和菜籽油是村里合作社自己搞出来的,大家都有认同感、满足感,自己平时就会买,逢年过节也愿意分享介绍给亲戚朋友。”相比于邻村工商企业的资本入驻,范东村合作社自产自营自销的模式,将经营和收获的主动权交到了村民手上,既为村民提供了劳动机会,又把财富和收获留在村里,让村民们感受到满满的集体荣誉感与幸福感。

农忙之外,村里还会举办农事运动会。插秧、搓草绳、编草鞋、提水接力……田间地头,充满农趣土味的项目逗人发笑又叫人欢呼。捉泥鳅的赛场中,选手两脚陷在泥塘里,弯腰、凝神、摸索、等待,抓起一条上下腾挪的泥鳅,便会引得满垄喝彩。

农事也是幸福的事。集体合作、全民丰收,现代化农村的风气在范东村的土地上吹出了阵阵浓郁的稻香。

本报记者 黄佳琪 实习生 陈亦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