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逐渐加速,如何提升一体化发展质量成为沪苏浙皖协同发展的新命题。日前,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共同分享和交流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和经验。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快速推进,地区间宏观层面虹吸效应显现,这有助于提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匹配效率,但对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何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中带来的虹吸效应,如何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成为当前迫切面临的难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范剑勇指出,科技创新在源头上从来都是外生的,应对区域经济增长中带来的虹吸效应,各地需要有选择性地引入新兴产业,更需要以外生方式引进新兴产业的科技人才。另外,要进行标识性的改革举措,实施分税制改革需要在省级以下政府层面深化试点工作。
“要超越旧制造线性纵向产业链的思维,建立新制造非线性横向的网络型产业组织新模式。以数据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形成一个共有价值的产业生态系统。”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副主任段进军认为,企业的扁平化、网络化、平台化、跨界化这些趋势必须通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和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来支撑。必须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长三角城市网络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互为因果。产业链空间网络的形成得益于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由分享、匹配、学习带来的空间外部性越强。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可以形成循环积累效应。”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副主任石敏俊强调,长三角产业链空间网络演化呈现出适度分散和相对集中的“大分散、小集中”特征,空间融合深化是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义。
“开放发展是集聚区建设的未来,产业培育是集聚区建设的落点,科技创新是集聚区建设的动能,平台构建是集聚区建设的基础,要素保障是集聚区建设的支撑,落地执行决定集聚区建设的实效。”
——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殷宝平表示,安徽省将抢抓重大战略机遇,用足用好国家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实施方案,健全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培育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更高质量的一体化是发展机制、动力和效率都发生深刻变革的区域一体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深度融入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广泛引入智能化新因素,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顾问程必定提出,走智能化道路更加符合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实际,智能化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主体是企业,推进主导是政府。政府的全部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营造更好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长三角一体化专委会主任韦伟认为,好的营商环境是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健全完善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稳健灵活的金融体系。好的营商环境,可以让创业主体更加活跃,创造激情充分发挥,使它们积极主动投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吕倩雯 曹博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