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上海人做好上海品牌 云端比拼背后那些事 “宝藏舞团”开启新征程
第6版:文体汇 2021-08-15

“宝藏舞团”开启新征程

期待真情催生的《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成又一“爆款”

新民图表制图 董春洁

重走迁徙之路

现象级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在巡演路上,被誉为“宝藏舞团”的上海歌舞团又悄然开启新征程。近日,记者自2021年度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创作会议上获悉,上海歌舞团将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搬上舞台,以中国舞剧特有的表现方式展现这段新中国独特传奇,铭记这段感天动地、温暖人心的记忆。

“上海是一座懂得感恩的城市,那些曾经帮助过上海的内蒙古人民,上海人不会忘记。”团长陈飞华说:“上海歌舞团选取这一段历史为创作素材,就是要将朴实温暖、真诚可爱、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还原于舞台,展现草原母亲的广博胸怀,讲述国家大爱、民族大爱、人间大爱。”

要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改编成舞剧,上海歌舞团构思酝酿整整3年。月初,来自上海、内蒙和北京的主创团队赴内蒙古采风,重走“国家孩子”的迁徙之路。从呼和浩特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再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往来行程五千公里,他们走进牧区的蒙古包,代表“娘家人”探访如今已年近古稀的“国家的孩子”。

采风团前后采访了10位来自上海、扎根在内蒙古的老人,也与他们的孩子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西乌珠穆沁旗的乌兰其其格,为舞剧创作提供了重要灵感。当年,她就是在巴拉嘎尔河边被养父母带回了家。如今的她,已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讲蒙语,唱辽远高亢的长调,与大草原融为一体。

力争打造精品

采访乌兰其其格时,许多像她一样、在巴拉嘎尔河边被领养的“国家的孩子”闻讯赶来,如今他们已成为鬓发花白的牧民。面对“娘家人”的探望,他们几度哽咽,纷纷表示:“感恩党,感恩周恩来总理、乌兰夫主席,感恩祖国,感恩草原,令我们感到久违的、原始的单纯和善良。”乌兰其其格等代表着命运坎坷的一代孤儿,他们把所有历史沧桑藏在脸颊的褶皱里,把所有的艰辛深深地埋入泥土,生长出甘甜的牧草,生长出整个苍穹的星星,这,正是草原给予他们最珍贵的财富。

近二十年来,“国家的孩子”开始寻亲,他们来到当年上海育婴院,用手抚摸着一件件物品,感受到了那份血脉相连。内蒙古谚语说:“蒙古人的眼睛长在手上。”有人用手绢、矿泉水瓶装起上海的泥土带回草原,因为“出生的土地是黄金”。有一位“国家的孩子”,带来锡林河的水,洒入黄浦江,他说:“我是喝着锡林河水长大的,锡林河和黄浦江连在一起,吟唱的是生生不息的歌谣!”

陈飞华说:“上海和内蒙古的情缘是华夏民族共通的血脉。草原母亲用大爱为三千孤儿撑起了一个家,托起了他们的未来,这段历史当被铭记。”打造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是上海歌舞团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新起点,“我们深知,一出艺术作品的诞生,从选题的确立、主创团队的遴选、艺术导向的把控,到精细的打磨、排练演出,往往历时二三年之久,精品的出现更是非常不易。但时间只记住精品,上海歌舞团追寻艺术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