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虹口区 今年建15个候客站 彭浦镇 两周整治36套群租房 15分钟违法13起 扣36分罚2100元 户外温度计“上蹿下跳” 承诺的温度 “修剪”自购香樟树被罚14余万元
第9版:社会新闻 2021-08-17

承诺的温度

曹刚

“通信行程卡”查询系统前不久短暂崩溃,当时我正好在一家景区门口等待入场。扫码几十次,无果。几名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填写承诺书后入园;而有新技术傍身的近百人,被拦在门外。直到有游客无意间发现另一条通道——发短信CXMYD给三家运营商,也能查行程,漫长的僵局才被打破。

看来,行程卡在开发之初就为系统崩溃留了后路。可问题是,找到后路之前,工作人员为什么不相信大家手写的承诺,只认冰冷的手机屏幕?

目前,查验行程卡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手段,方便广大智能手机用户快速通行。不过,任何技术手段都很难做到天衣无缝。

行程卡查询系统通过用户附近的基站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记录行程。但手机信号有不确定性,两地交界处的基站容易出现覆盖问题。如果信号不好或不准,就可能漏记或错判某段行程轨迹。所以,许多场所在查验行程卡的同时,对没带智能手机或不熟悉应用的人群,提供了备选方案——签承诺书,承诺没到过中高风险地区。

在广泛使用行程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可能崩溃,可能不准。出示行程卡,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我出示的是真实信息。在某些使用场景,手写签名的承诺书,理应具有同等效力。

做好疫情防控,首先就要信守承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负责。谎报者必须承担后果,包括被追究刑事责任。四川德阳一名男子从郑州回家后未主动报备,被行政拘留5日;南京64岁市民和广州一对夫妇都因隐瞒行程后确诊,被立案侦查。

技术漏洞不是故意瞒报的借口,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个人诚信。别陷入“彼此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我贪图方便,随口许诺;你不信我,只信技术。

防疫“三个主动”(主动防护、主动打疫苗、主动就诊)已是许多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不妨再加一个“主动”——主动如实报告行程。最近14天去过哪些地方,自己最清楚。机器可能偶有失误,但人的承诺不应打折。

相比于冰冷的屏幕,我更喜欢承诺的温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