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东京奥运会女子帆板比赛中,中国选手卢云秀夺得女子帆板RS:X级冠军,为中国队赢得第20枚金牌。日前,复旦大学收到了来自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的感谢信。原来,复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科学与工程系高级实验师朱谦带领的一支科研团队,为中国选手夺金,带来了技术创新和保障。
朱谦介绍,“就海上的帆船帆板比赛来讲,我们关注点简单来说就是两件事情,一个风,一个流。就是海面上的风速和风向变化、在同一个赛场不同位置的海水的流速和流向分布差异。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把赛场的环境、水文信息掌握透彻和分析清楚。”
朱谦团队在2019年7月和8月,即2020年奥运会正式开赛前1年就到达日本神奈川藤泽市江之岛的比赛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数据的测量和收集只是第一步,后续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科学模型,最终实现预测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正式比赛时,是不可以使用任何的监测仪器的,这就需要通过赛前一年的监测,实现比赛同期时间段的水文信息预测。朱谦团队运用了特殊的技术:结合了中国人古老的智慧,根据农历而非公历,来做数据采集时段工作计划,从而掌握赛场天文潮汐流的变化规律。所以,在比赛时,能够预测场地水流和风的信息。
作为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竞技比赛,朱谦说:“帆船帆板运动的前期监测难点太多了,风是变化无常的,我们就需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精细化、同步化的测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选手在起航和比赛的过程中判断对自己有利的航道。”
朱谦团队曾三次参与奥运会的技术保障工作。2012年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徐莉佳就曾专程前往复旦大学,向朱谦科研团队送上写有“复旦科技显风流,奥运帆船勇夺金”的锦旗表达感谢。在2012年8月6日举行的伦敦奥运会激光雷迪尔级帆船比赛中,徐莉佳开始时速度不及对手,但她沉着应对,借助科学的分析大胆改道,及时占领有利航线,最终反败为胜,实现了中国帆船项目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