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医生” 昨天,上海市“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队副领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乐飞戴着氧气管走进手术室。在日喀则,为了避免缺氧影响反应力和判断力,援藏医生们已经习惯边做手术、边吸氧。浅绿色的软管垂在脑后,一动一晃,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辫子医生”。 特派记者 陈梦泽 潘高峰 杨洁 摄影报道
他突然倒下,被他救过的小卓玛,却能从照片中一下子认出这位只见过三次面的上海叔叔。这是上海援藏干部赵坚的故事。从上海到西藏日喀则,海拔1000倍地上升,可26年间,一群又一群人接续努力、不计代价地奔赴那片高原。尽管他们也会担心,可更多的是互相激励。
为什么?
因为爱着这个国、这片土地。有一位援藏干部说,“藏族同胞们在这里定居,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为国家守牢了边疆,守住了国土。边疆无忧,才有大城市的繁华。”
从上海到日喀则,他们把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留在当地;
从上海到日喀则,他们想方设法带领藏族青年创业;
从上海到日喀则,他们修路修房修广场,推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
……
一批又一批,一代接一代。26年来,援藏干部们在雪域高原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都闪耀着“比高原更高”的援藏精神。
>>4-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