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驻临港记者 杨欢)截至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分解出的任务90%已完成。国家、市、管委会累计出台各类政策190余个,形成典型创新案例60多个,全面系统集成改革创新的成效逐步显现……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2岁的临港,成长飞快,成绩亮眼。
站在成立两周年的新起点上,为推进临港新片区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
赋予更大自主权限
《若干意见》以解决临港新片区改革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政策痛点堵点问题为导向,赋予临港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管理权限,支持临港新片区深化差异化政策制度探索,助力临港新片区成为全市发展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临港新片区揭牌之初,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此次制定的“三个自主”若干意见是其2.0版,共有40条具体措施。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表示,相较此前的“特殊支持政策50条”,“三个自主”若干意见在改革试点方面更深入。比如,率先开展“证照联办”改革试点,先行先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深化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探索精简营业执照照面信息、简化登记注册申请材料、备案事项自主信息填报等。以应用场景为导向,产业政策更精准。比如,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探索全域放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在生物医药领域,率先建立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在人工智能领域,鼓励企业研发人工智能医疗辅助诊断软件系统等。政策内涵亦更加拓展。“三个自主”若干意见除了在原有的人才、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交通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支持政策,又增加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全域感知的智能物联专网,加快建设低碳发展示范区等新领域和新内容。在机制完善方面,建立健全管委会与相关区的协调机制,加强跨区域河道、道路、管线等线性工程规划协调。
全力支持新片区发展
此外,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全市相关部门还拿出近期计划,支持临港新片区发展。
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若干意见》出台后,市商务委将在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实现更大力度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将争取赋予新片区企业原油进口资质,推动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油供应等相关业务在临港落地;大力发展保税维修和绿色再制造产业,吸引更多品种和产业在新片区落地;将临港新片区作为首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试点区域,并争取不断扩大试点范围;在飞机、航空器、船舶汽车大型设备检测维修方面,推动一批新项目在新片区落地。
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支持临港新片区发挥“试验田”作用,在金融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在聚焦重大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将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建设显示度高、引领性强的重要投融资平台,为新片区发展成为统筹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提供有效支撑。目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正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积极申建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并进一步健全企业上市融资、科创信贷、融资担保以及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与科技、产业的良性互动。
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表示,将会同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相关部门,结合《若干意见》的出台,支持新片区更好发挥“三个自主”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型创新产业体系,打造全市产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十四五”要占全市制造业增量的1/3以上。
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下一步,临港新片区将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开放创新。”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朱芝松表示,将坚持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在临港新片区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临港新片区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试点放宽市场准入措施,先行先试扩大金融、增值电信、数据跨境流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外资开放,努力争取在先进制造业、新型国际贸易、跨境和离岸金融、高端国际航运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为国家更好参与国际经济治理提供实践样本。
此外,还将制定出台临港新片区条例。该条例作为临港新片区第一部综合性法规,是推动临港新片区各项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上行稳致远的关键性立法。一方面,将已落地的开放型政策制度以法规形式予以固化,给予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稳定的预期,确保各项改革于法有据;另一方面,通过运用浦东新区法规和先行管理措施、暂时调整或停止适用市政府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等方式,为临港新片区进一步改革创新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