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金山区朱泾镇正依托“紫金先声”党史讲师团,让老干部、老模范、党员先锋、朱泾好人、青年新秀、阳光少年等“六员”,以剪纸、书画、故事、歌唱、舞蹈、影视等“六艺”形式,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送进社区、村埭、街区、公园、场馆,让红色薪火照亮花海小镇。
“小骨干”与“老黄牛”
惺惺相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100岁的生日,我画了一个大大的蛋糕献给我们的共产党。是不是很漂亮?……”8月20日,在临源居民区的百岁亭,一场由蓬勃少年与社区老党员两两组合的党史微宣讲活动准时开讲。10岁的赵诗晗,落落大方地站在前来观演的居民们面前,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作心得与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引来众人啧啧称赞。
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未成年人暑期活动开展,进一步增强辖区少年儿童爱党爱国情怀,朱泾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阵地为平台,面向6-14岁青少年招募了一批各具才艺的小小党史故事宣讲员,如今,他们已然成为了“紫金先声”宣讲团的“小骨干”。
同天,与赵诗晗同台亮相的,是党龄超过50年的社区“老黄牛”沈忠兵,他在寒冬里为小区扫积雪、在防疫时彻夜值守、在他人遇险时救人性命的故事让居民们动容,也让小诗晗的心中泛起涟漪,“习总书记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想正是因为我们身边一直有像沈爷爷一样的人,我要把他写进我的作文里,让同学们一起认识他。”
“毛头小子”与“大闺女”
能干能说
牡丹村的牡丹亭是今年村庄改造新添的“村景”之一,农闲时村民总爱三五成群地结伴前来纳凉。39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永强总能巧借村民闲暇时刻,在牡丹亭来场“乡音土语”的“拉家常”式宣讲,“五违四必整治、黑臭河道整治、人居环境提升,牡丹村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党员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从大国巨变讲到乡村蝶变,从小幸福讲到新盼头,村民们听得有滋有味。
村民们对这位去年12月刚上任的年轻人很信任。干了二十多年村民小组长的干雪方说:“原本想‘毛头小子’会干啥?没想到半年多就为村里建起了牡丹广场、健康步道、综合服务点。党的政策好,选的人也好。”
同样,在慧农村新建的老年日托中心,35岁的村党总支书记陈霞赶在午餐前一个小时来陪老人们聊天。她原是居民区书记,今年下村,快速转变的不仅是从城到乡的不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沟通方式,她总结道:“村里和小区不一样,以前和居民普通话交流多,和村民必须用方言,还得嗓门响,不然老人们听不清,无论是解读政策还是宣讲精神,要化繁为简说,接地气说。”慧农村万年4组钱阿婆很喜欢这个“大嗓门”的“大闺女”,“书记这种说法我们听得懂,比听那些个‘条条框框’有劲头!”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朱泾“紫金先声”宣讲品牌正在实现“量”与“质”的双重提升,他们,走出“熟人圈”,打破“宣讲圈”,喇叭开启的地方就是宣讲台,驻足倾听的人群就是朋友圈,流动课堂,“花式”宣讲,让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持续热潮翻滚,让党史学习教育在朱泾城乡持续升温。
通讯员 殷洁如 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