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平台岂可为流量热炒“扮丑” 低碳日,看这里 喇叭开启就是宣讲台 驻足人群就是朋友圈 黄浦江景观水域等列为特级保洁
第6版:要闻 2021-08-25

平台岂可为流量热炒“扮丑”

赵红玲

娱乐到底有没有底线?究竟可以多低俗?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油头粉面的“人类高质量男性”,称自己拥有高智商、好身体、留学经历及国外工作经验,重点还“不差钱”……以奇异的妆容、油腻的语调,以及不大协调的搞笑动作,火爆一时。

因为人们的猎奇心理,所谓“人类高质量男性”的自嘲式卖萌、扮丑、雷语,的确吸引了不少粉丝,并实现流量变现。他的招牌动作连很多明星都争相模仿。这让人想到曾经的芙蓉姐姐、凤姐,也是以同款手段赚得盆满钵溢,但留给互联网世界的却是一片乌烟瘴气。

有凤姐们的前车之鉴,对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各大平台本应有所鉴别。但现实是,面对如此“人类高质量男性”,一些商家平台不遗余力地蹭热点,无视社会责任,忘记正确的价值观,选择了唯流量是从,唯商业利益是从,不仅竞相参与,还因此和更多“扮丑网红”开展商业合作,借此炒作,以期大赚特赚。

具有公共传播力的商家平台,真可以无休止地蹭这种低俗的热点吗?从长远角度考虑,真能给平台带来利益和发展吗?互联网经济需要健康发展,作为网络经济中的一分子,各商家平台理应秉持健康的财富伦理,只有合乎网络道德谋发展,才可能有长远的利益。在日常管理中平台理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管理,对各种不健康的扮丑现象,理应通过限制其流量变现渠道,加以控制,且不可再主动参与“蹭”流量。

作为一名网民,也应该懂得在各种各样潮水般的网络内容中有所取舍。对有“三俗”特征的内容,不仅不可给孩子们看,自己最好率先垂范不看不转不关注。更油腻、更猎奇、更招摇,更多人争相效仿,更多平台加入进来,对如此污染人们“三观”的互联网内容,相关部门也该出手管一管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