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虎
长宁区有条极不起眼的小马路——种德桥路,位于法华古镇,短短百来米,宽不过四五米,却是法华古镇历来最热闹繁华的小街,记忆中的景象丝毫不逊色于朱家角古镇的北街。种德桥路上柴米油盐酱醋茶各色商铺俱全,记得曾有澡堂、茶馆、布店、南货店、饭馆、五金店、食品店等,商铺一字排开,四十年前,这里还是相当热闹的。家里需要啥,母亲会要我去一趟“法华街”都能采买到。挨着种德桥路南头有法华镇路菜场,三年困难时期我曾通宵排队采买年菜。可以说我是伴着种德桥路长大的。
明清以来,穿越法华古镇的李漎泾(法华浜)上桥梁众多,种德桥是古镇西部的一座桥,它还有一个名字——庙桥。查阅法华古镇图,桥西曾有座韦天王庙,香火鼎盛,毁于小刀会起义,后逐渐有乡人在废墟上卖菜,成为菜场是在民国时期。桥南桥北当年商铺云集,熙熙攘攘,最繁华的是桥北堍即种德桥路。1958年,李漎泾埋管建路,法华浜上的种德桥等十五座桥全部拆除,留下来的仅有种德桥路、香花桥路等带桥字的路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华古镇地块改造,先后造起几幢商务楼,种德桥路蜕变为一条短短的大道了。如今,坊间老人提及这里还是必称“法华街”或“老街”,颇有怀旧意味,可记忆中的市井味早已消失。
本世纪初随着延安西路1573弄地块拆迁,小弄堂拓宽成大马路,硌脚的弹硌路退出历史舞台,马路宽敞洁净,崭新的路牌矗立在路边。种德桥路向北延伸了!刘海粟美术馆位于种德桥路西侧;东侧原来是陶家宅菜场,现在是一大片绿地,供人休息、闲聊。2017年长宁区建军90周年展览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我曾提供家藏宝贵的烈属证,老妻的嫡亲大舅爷——时任新四军特工大队长的傅井学烈士,他于1943年壮烈牺牲。老人从事抗日秘密工作,他的英雄事迹连家人都不知道。提起大舅爷时,岳母始终说不清楚自家胞兄牺牲细节,只是说:“大舅爷牺牲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留下4个年幼的孩子……”在我们后辈心目中,大舅爷就是一位英雄。我为建军90周年展览冒着酷暑多次奔波在种德桥路上。
如今,外孙女维尼放学后,祖孙俩走在种德桥路上,孩子兴奋地对我述说着学校的趣事和心中的美好故事,笑声伴随着祖孙俩的脚步徜徉在种德桥路上。
种德桥路的名字给我美好的遐想:古人以为人的美德是可以像种植庄稼一样精心培育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髓就在于此!我50多年学雷锋的人生经历,不也是这个初心么!
如今,昭化路至安化路的窄巷将继续向北辟建、延伸,工期三个月,为不扰民,基本安排夜间施工。种德桥路将与武夷路十字交叉,静雅武夷的精髓将在种德桥路得以拓展,成为长宁区文明城区建设的又一个亮丽窗口。朋友,届时来种德桥路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