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辫子车”你慢点走
第12版:特稿 2021-09-02

“辫子车”你慢点走

1914年11月15日 申城首辆14路无轨电车载客行驶在马路上

1958年 清晨载着上班工人的公交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都要从外白渡桥上通过

1964年 公交公司统一设计了美观、清楚的新站牌

1980年 为了减少吊车现象,各线起终点站加装了“排队乘车栏杆”,图为20路中山公园终点站“排队乘车栏杆”

本报记者 任天宝

“我小时候最喜欢站在‘手风琴’旁边,那时还有‘香蕉座位’。转弯时,褶皱像拉长的弹簧,‘吱嘎吱嘎’响。如果正巧立在转盘上,身体会跟着车子转来转去。”

“我刚刚踏入社会就接触了辫子车,到现在三十几年了,真的有点舍不得,像自己小孩一样,舍不得。”

“心中万般难舍,13路是我坐得最多的一路‘辫子车’了,小时候每周从天目东路去长宁路外婆家,还记得第一颗乳牙就是在挤上13路前门的那一刹那掉落的。”

说话的分别是6路驾驶员刘必富、8路驾驶员陈毅杰还有电车迷麦麦。前不久,市道运局再次梳理、评估上海无轨电车线路,宣布计划将上海原有12条传统无轨电车线路调整保留至6条线路——14路、15路、19路、20路、23路和24路,另外6条无轨电车线路——6路、8路、13路、22路、25路和28路的触网线、电车杆等配套设施将陆续拆除。

这些天,即将告别的6条线路终点站成了很多市民怀旧的“加油站”,有不舍,更多的是前来打卡辞别。

一 长·情

在20路车站等车,你可能会和这样一辆复古专车偶遇。它被涂装成了“铛铛车”的形象,车厢内装饰了有关20路100年变迁的老照片。上车、刷卡、落座,你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也可以阅读上海的百年公交历史。你可以把它当成一辆公共交通工具,也可以看成一个公交博物馆。沿途,驾驶员施鑫焰除了指示红色景点,也会跟你聊聊20路的变迁史,它的故事从1908年就开始了——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开通,起讫站自静安寺至外滩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线长6.04公里,这就是20路无轨电车公交的前身。1928年,20路正式运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省市游客来上海会专门去坐20路,就想隔着大大的玻璃窗欣赏南京东路沿途的风景。那时候不仅南京路是景点,南京路上的20路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想坐最后一排的景观位都得靠“抢”的。

费阿姨坐20路公交车已经有32个年头了:“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20路去外滩,那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铜人,撑着一把阳伞,一下雨就会尿尿,家里的兄弟姐妹总是闹着一起去看,不让去还会哭。”费阿姨说,这是50后共同的城市街景记忆。

“那时候车窗都靠手摇,手柄经常会掉。大热天没有空调,只能顶着湿毛巾开车,一热还容易抛锚。”20路驾驶员易建平是个驾龄33年的“老司机”,当年20路的火爆他还历历在目,“最大载客量虽然只有200人,但早高峰7时-8时30分和晚高峰4时30分-6时依然有乘客‘吊车门’,巅峰时一平方米要站12个人;学生上车之后书包根本不能背,只能放在脚背上,因为只有脚边还能有点空隙”。

硬挤上车的人太多了,导致一辆车最容易坏的地方就是三扇门。为了解决高峰时段客流量过大的问题,公交公司还成立了党团员青年志愿队,开展早晚高峰时段的驻站管理,“推屁股”(把乘客硬推上车)就是他们的重要工作之一。售票员交接班也很难,只能架个木梯子,从窗口爬上爬下。车子的“集电杆”遇到路面颠簸很容易“掉辫子”,坐在车上的人只能“干瞪眼”,这时候就需要易建平这样有经验的司机,下车一拉一搭,“辫子”归位,车子重回正轨。

回忆并不一定都是愉快的片段,但在亲历者的心中,都定格成了青春岁月里斑驳的美好。电车的历史有多长,情就有多长。

二 今·昔

在无论何时都游客如织的外滩起点站,还没等司机上车,20路的座位上已经错落坐了几名乘客。天气晴好,以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为背景,随处可见拍照打卡的游客。发车之后,不出几分钟便能看到静立在九江路上、巴洛克风格的人民大舞台。如果够仔细,这座百年剧院门口贴着的话剧海报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午后,20路行至人民广场附近,车外的行人明显增多,车流也更加密集。望向窗外,西藏中路上一片盛放的白玉兰格外惹眼。不等看个仔细,20路又带领乘客一睹大光明电影院的风采。沿途还能看到人民广场、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电视台、静安寺等地标,见到泰兴大楼、德义大楼等历史建筑,以及王家沙、功德林等一批怀旧老字号。在驶过愚园路时,透过车窗往外看,能看到涌泉坊等新式里弄,那是另一种上海风情。穿过窄小幽静的万航渡路,20路公交车最终停在了中山公园附近的终点站,这里是20路的另一个“港湾”。

113年过去,20路还是保留着熟悉的“辫子”,但是车型变成了12米左右的单机车。不同的是,现在的车型可以脱网行驶30多公里,“掉辫子”的尴尬一去不复返。

被保留下来的6条线路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开线运营时长均超过60年,二是都途经历史风貌区和旅游景点。它们不仅是上海公交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上海城市文脉的重要印记。这其中,还包括全世界连续运营时间最长的无轨电车线路14路。

1914年11月15日,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通车,自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口)行至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线路长1.10公里。

后来每年的11月15日成了纪念日,这是全国第一条无轨电车运营的日子,也是公交迷每年举行例行纪念活动的日子。不仅是上海的公交迷,还有不少国内外电车迷特意来上海旅游,寻访、乘坐、用镜头记录申城的无轨电车。

有资料显示,上海无轨电车系统曾发展为全亚洲最大的无轨电车系统,共有22条电车线路和近千辆铰接式无轨电车。

三 久·别

城市不断发展,车辆新技术不断涌现,架空线成了影响城市景观和出行安全的一个痛点。时光的车轮碾得太快,快到笃悠悠的“辫子车”渐渐成了“非主流”,快到一些无轨电车终究是追不上了。

6路,长白路图们路-武进路河南北路;

8路,三门路市光路-松潘路杨树浦路;

13路,中山公园地铁站-北外滩来福士广场;

22路,闵行路长治路-长白路图们路;

25路,南崇明路站-平凉路军工路站;

28路,提篮桥站-包头路嫩江路。

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就再也找不到这6辆无轨电车了。未来,它们会更新换代成像“白金刚”这样的新能源公交车。触网线、电车杆等配套设施会陆续拆除。

保留下来的6条传统电车线路也在积极求变。负责无轨电车供电保障的现代交通公司正对15路肇嘉浜路(天钥桥路-宛平路)路段进行线网优化改造,通过引进全新的架设理念,并结合新研发电车综合杆及线网配件,减少40%的路口电杆和50%的布线,进一步提升上海无轨电车的运营品质。

改良思路还有很多,比如“无轨电车可结合现有电车网络进行优化,充分发挥线网资源充电,实现一路一骨干。此外,城市无轨电车架空线网、路杆也可以进行景观统一规划设计,成为结合街区景观的视觉引导,亦可成为城市中的一道独特景观”。电车迷宋文超举例说,如果是一条比较宽阔的新马路,可以用一些高耸的两杆合一或者多杆合一的杆子;在老城区,可以用一些比较复古,甚至类似英商法商时代的杆子;如果是在旧城区比较狭窄的道路,可以考虑将原来上海电车的横绷线架设在建筑上,视觉观感上会好很多。如果受力允许的话,也可以把一些比较轻的配件,比如路灯,往上边搁。

技术的革新给了无轨电车更多留下的理由。上海保留下来的无轨电车线路其实有“6+1”条,除了历经百年风雨走来的6条老线路——14路、15路、19路、20路、23路和24路,还有1条初生牛犊的年轻线路——71路中运量,2017年2月1日,71路中运量从柴油车改为了双源无轨电车,虽然车顶也有两根“辫子”,但电机、电控、电池等配置又与纯电动车完全相同。它既可以像无轨电车一样利用架空线网快速充电,又可以像纯电动车一般离线运行。

无轨电车是走是留,或许还有争议,但对公共交通更精细化的运营,这是趋势。电车未来路在何方,期待更多“金点子”。

西方国家很多大型城市的无轨电车都经历过“建设-拆除-重建”的过程,淡出视线后又被重新“请”回城市。目前,全球有350多个城市运营无轨电车,在莫斯科、旧金山、洛杉矶、米兰、罗马、柏林、温哥华等欧美大中型城市,无轨电车成了构筑都市“慢交通”的主要交通工具。

所以,不用慨叹失落,申城的“辫子车”还会继续奔跑。就算是暂时需要作别的这6辆,也可能在许多年后,和你在上海的街头别后重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