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3日 星期二
沪苏通铁路  将接浦东机场 教师节到了  花草慰问“园丁” 五代人坚守讲台“做个好老师”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09-08

五代人坚守讲台“做个好老师”

祝玮祖父工作照

祝玮(后排左二)全家祖孙三代 祝玮 家庭供图

祝玮和学生在一起

本报记者 马丹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经典老歌耳熟能详,原本是歌中描绘的场景,如今却真实地发生在上海长宁区的教师祝玮家里——祝家五代教育人传承着“做个好老师”的薪火,育人故事平凡朴素却格外感人。

一家五代人六名师者

今年50岁的祝玮是长宁区延安实验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教师生涯已30载。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这个家庭却又不那么“普通”——从祝玮的曾祖父到祝玮的女儿,一家五代人出了6位教师,一个多世纪来都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或站在高等教育,或投身基础教育,或扎根特殊教育,教育事业在这个家庭里薪火相传,人人都甘之如饴。

祝玮的曾祖父祝纪常曾是私塾老师,后来担任苏州市吴县政府督学、苏民小学校长,而祖父祝总骏年轻时与朋友合伙创办苏州光华中学,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任教;祖母顾乃瑾是小学美术教师,现在家里还保留着她年轻时的四幅屏风刺绣“梅兰竹菊”。“小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在校园里散步,不断有学生来问好。”这个场景深深印刻在祝玮心中,构成了她对“师者”最初的认知。

祝玮教书育人的理念更多传承自母亲谈洁玉。谈洁玉一生坚守讲台40余年,先后担任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安徽现代工程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课就要上好,要有最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谈洁玉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今也成为全家人执教的信条。“教师,就是和年轻的生命一起成长。看到学生的人生有改变,这种幸福感是其他职业无法带来的。”祝玮秉持着代代传下的家训,师范学校毕业后踏上了教师岗位,她的妹妹祝琰随后也成为一名教师。如今,祝玮的女儿顾妍蘋也毅然继承教育“衣钵”,当起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里的心理教师。

家风传承“育人先育心”

祝玮的祖父曾坚持为学生义务补课,而母亲的学生来家做客时常会聊起母亲的爱心、悉心、耐心。这些感动了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感化着祝玮。“母亲常说,育人先育心。”这30年来,祝玮也是这么做的。她在深夜寻找离家出走的学生,用奖金带贫困学生去旅游,给随班就读的智障孩子换便污的裤子,她也会在周末骑着车拿着小黑板赶到学校,在学校附近小区的花园或将孩子召集到家中义务补课,多的时候一天两批。有位孩子因家庭原因还曾在她家中借宿长达两个月,直至中考结束。这些孩子里,有不服管教的,有家庭教育缺失的,也有行为习惯不良的,但她总是耐心地教上一遍两遍,甚至十遍二十遍。

祝玮曾连续担任初三薄弱班级的教学工作。一个班级汇聚了“问题”学生。小刘不做作业,经常迟到;小王由阿姨抚养,经常旷课;小张寄居在亲戚家,家中吵闹不断;小夏留过级因偷窃受过处分;还有不跟老师说话的小李等等……但她从不抱怨。小刘生病了,她买了小刘最爱的水果零食上门探望并给他补课;小张家中矛盾影响了孩子学习休息,她家访一次又一次,终于解决了沉淀几年的问题。

女儿接下奉献的“教棒”

一盏旧台灯、一支旧钢笔、一枚奖章和一沓病假单,是祝玮祖父留下的这四件“宝贝”,也是他毕生心血奉献给三尺讲台的写照。几十年来,无私奉献的“教棒”在祝家代代相传。

小时候,祝玮总是看着母亲谈洁玉“永远为学生忙碌”;后来,变成了谈洁玉一年见不上祝玮几次,因为祝玮“是一个工作狂,成天扑在学生身上”。祝玮的丈夫早逝,教学繁忙的她不得不将女儿顾妍蘋送到全托班。女儿四岁肺炎住院,恰逢祝玮的学生准备模拟考。放心不下学生的祝玮白天教书,晚上照顾孩子,一天假未请。2001年,祝玮搬了新家,她特意设计了一扇上下两扇小门可开启的房门,方便独自在家的女儿出入。

“以前逢年过节,妈妈带着她的学生外出活动,留我一人在家,我总是不理解。”但当祝玮女儿顾妍蘋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时,她才知道“不自觉地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这种信念已经深入骨髓。考大学填报志愿时,顾妍蘋选择了江苏一所高校的心理学专业,看似与当老师无缘,但是实际上她仍一步步被教师职业吸引,接下了家族的“教棒”。“特殊孩子单纯又热情,但凡他们有一点点成功或进步,都让我感受到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