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共享新机遇 上海摘首单 传递爱的玉米种子 沪民间外交  为中国圈粉 “老外街”何以降噪不降温?
第3版:要闻 2021-09-08

“老外街”何以降噪不降温?

潘高峰

上海闵行虹桥镇有一条“老外街”,因为在沪上首创了把十几个国度的风味餐馆浓缩于一街的经营模式,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外籍人士的追捧,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街”。

人红是非多,街红了也有烦恼。“老外街”最大的烦恼是噪声扰民。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老外街”的平衡尤其难把握:管松了,老百姓投诉报警不绝于耳;管严了,夜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影响营商环境。

但这里的管理者还是做到了。今年4月以来,“老外街”噪声扰民警情比2019年下降了76%;今年6月以来,环比又下降了约50%。尤其可贵的是,噪声降了,活力未降,这条街依然人气十足,灯火璀璨。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实,道理还是那句话:超大城市的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让我们来看看这条街的管理者是如何“绣花”的。

首先,闵行公安分局虹桥派出所联合街道等部门,对老外街重点商户安装了噪声监控点和分贝指示牌,并与派出所联网,实现实时监管,“看得见、管得动、说得着”。

我们都知道,噪声扰民管理的最大难点,其实就是口说无凭。报警投诉时噪声震天,警察上门时偃旗息鼓。有时一晚上报警电话不停,民警来回奔波,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通过技术手段,破解管理“痛点”,这是“老外街”祭出的“第一招”。

除了高科技,也有“笨办法”。警方每晚7时至凌晨3时,增派3名民警与辅警在“老外街”上不间断巡逻;遇到重大体育赛事时,再增加6名警力加强现场管理。这样不仅增加了整条街的见警率和安全感,也可以对噪声扰民警情快速反应、迅速查清,该提醒提醒,该处罚处罚。

当然,处罚只是治标。派出所还联合镇城运中心、综治办等相关部门,对“老外街”噪声扰民的重点单位开展“一对一”专项治理:取消外设大功率音箱,将商户大门和窗户更换为隔音玻璃,对露天饮酒场所安装帐篷防噪……

警方还与“老外街”物业建立了联动机制,明确民警处理噪声扰民警情时,物业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到场共同处置,由物业负责督促后续整改并及时反馈。

看得出,这一条条措施都很精细,也很精准,针对性极强。这一切,与管理部门事先对“老外街”商户及周边小区216户居民的走访调研分不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赢得百姓支持拥护,也没有影响商户正常经营。

“老外街”降噪不降温的背后,既有治理方式的启示,也有治理理念的思考。很多时候,“老大难”问题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关键在于有没有用心。

同样以噪声扰民为例,静安区的大沽路也曾遇到类似的困境。当时,一天最多被投诉上百次的大沽路夜市,在周边居民的民意汹涌下,一度走到“生死边缘”,面临被取缔的危险。关键时刻,在街道的引导下,大沽路上的74家商户“抱团”自救,通过成立“自治委员会”,制定公约自我管理,在不扰民和烟火气之间找到了平衡。

又比如广场舞扰民,也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但最近央视新闻报道了一条有意思的新闻:上海闵行区在市民集中的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安装了采用“定向声技术”的新型智慧广场舞系统,解决了中老年人在锻炼过程中对周边居民小区产生的噪声扰民问题。

所谓“定向声技术”,就是当广场舞者站在音箱正前方30度夹角内时,音乐的声音较强,舞曲节奏较为清晰。但当舞者向音箱两侧移动时,音量则随角度扩大快速递减,在离开一定距离后音乐节奏几乎无法听清,避免了对周边居民小区产生噪声侵扰。

当然,这种技术究竟效果如何,能否真正根治广场舞扰民顽疾,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这背后穷尽一切办法破解治理难题的精神,是值得点赞的。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说过一句话,得到广泛认可: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老外街”创新治理、破解难题的过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