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兢业业从事血液病研究
一九五二年王振义诊断国内首例轻型血友病患者
带年轻医生会诊
回顾自己的医学生涯,王振义将其分成“三段论”。“我的一生搞了三个专业,都是医学的。第一个,从解放初到1978年,搞的是血栓与止血,也就是如何止血。”大学刚毕业的王振义进入广慈医院(现上海瑞金医院)做医生,那时,内科和牙科在一起。牙科医生遇到牙龈出血不止的病人,就让内科医生也一起想办法。这位新来的内科“小年轻”和别人的想法有点不一样,要想止血,得先弄明白“为什么出血”啊。从此,王振义开始了长达25年的血栓与止血研究。1987年第一次出版发行的《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发端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之基。
1978年,下放后回到上海瑞金医院的王振义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每天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血液病患者。其中有一种十分凶险的白血病,就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王振义大脑里“为什么”的小马达时刻转动:“病人为什么会得这个病,什么方法可以治疗?”“维甲酸有疗效,这个方法为什么可以治疗?”……
那时,世界医学科研进展到分子生物学,时任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王振义,先后派出去三波学生到西方求学。“第三次就是派陈竺去法国求学,最终带回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展。”
运用前沿医学科学理念和技术,王振义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阐释机制,使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目前的92%。1988年,王振义在《Blood》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迄今已被广泛他引1700多次,为全球引证率最高和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
1989年,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2年,获得维克斯曼肿瘤基金会资助,出版《肿瘤的诱导分化和凋亡疗法》;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王振义的第二段“科学旅程”,依然充满了“为什么”,再一次收获满满。
“1994年以后,新技术进步太快,年轻人都成长起来了,应该让贤。”不做血研所所长,王振义将科研视野投向转化医学,开启科学人生的第三站。“医生只知道看病,不知道为什么,很难去创新。”他的“开卷考试”答案已经梳理成《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专著,第一第二集已经出版,第三集的梳理也排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