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那些人生的感悟 每段路上都在为病患找生机 路漫漫  求索未停步  开卷考  周周无遗力 依旧少年
第12/13版:科学领航者的上海故事 2021-09-10
从自己钻研到带着学生前行,97岁老院士始终坚持——

路漫漫 求索未停步 开卷考 周周无遗力

操作电脑为“周周考”备课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马亚宁

1

“谢谢你给我看病的机会!”

“请坐起身来,让我听听,好吗?”周四上午8点多,身着白大褂的王振义院士已经来到瑞金医院门诊大楼18楼的病房里。他从口袋里拿出听诊器,将听筒在手心里焐热了,才轻轻放在病人后背上。只见他一边凝神静气地听着,一边低头凝视着手表指针,然后叮嘱病人慢慢躺下。接着,他俯下身,双手相叠按压患者左上腹部,扪叩腹部三角区,又仔细摸了摸病人的肚子,做出一个和主治医生不太一样的判断。

“这位病人脾脏有点肿大,在你们提供给我的资料中没有提及。”检查完毕,王振义院士习惯性地给病人整理好衣襟,拉过被子盖住病人的肚子。微笑着与病人坦诚相见,“真对不起,我们还没有治好你的病。你的病十分特殊,我们在努力。谢谢你给我看病的机会,让我们医生可以学习,可以进步。”

查完房回到会议室,会议室里早已经坐满了中青年医生,血研所大大小小的医生都来了。王振义安静地听着不同研究方向的临床医生做报告,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一笔,偶尔还会坦率地提出一些疑问:“你为什么要在自己的诊断前面加上考虑呢?”在他看来,诊断是诊治环节中每一位医生依据自己专业下的判断,临床医生再依据各科室的检查诊断,作出研判。“医生水平有限或者检查条件受限,诊断错了,可以改正。”医生出具的诊断书上,应该去掉“考虑”二字,“这不是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每位医生都含糊其辞,最终让病人怎么办呢?”

2

坚持做对病人有利的事

从2003年起,每个星期四上午,王振义都会到瑞金医院血液科病房,完成学生出题老师作答的“开卷考试”——每周五医生们发来碰到的临床难题,王振义从周末到周三马不停蹄翻阅全球文献,查找理论、新知,思考解题思路,然后用电脑将答案做成PPT。周四病例讨论时,向各级医生、进修医生讲解。“这样既解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又起到教学作用。”

当天上午,最后一个发言的是报告人王振义。他打开PPT,用激光笔指点着每一页上五颜六色的表格、数据和分析,逐页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每当引用别人的数据和论点时,他一定会强调引文的出处、时间和作者的学术背景等等。“里面都是《细胞》《自然》杂志上近两年的文献,我都还没来得及看呢”“王院士您给病例提供的诊治思路,正是我们昨天半夜根据最新检查报告想到的,今早还没来得及和您说,您就想到啦”……年轻的医生们纷纷感叹。

为了准备好每一场“开卷考试”,王振义要在书房里忙碌上好几天。不到10平方米的书房里,两台40英寸的超宽屏幕电脑,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王振义在电脑前熟练操作着,还以为这是IT工程师的居家操作台呢。

“我目前可以做的工作,就是督促自己多看一些最新的文献,综合一些新的理论知识,给临床医生和疑难杂症开拓思路,活跃创新。”至于“开卷考试”做到什么时候,王振义没空去想。“只要是对病人有利的事,我会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上面,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为止。”

3

不为环境清贫而放逐自己

绿叶翩翩,枝条舒展,在徐家汇路一户普通三居室里,六七盆牡丹长得十分自在,几乎占满了整个阳台。客厅里,墙上挂着几幅牡丹图,清雅淡然,没有寻常牡丹花的馥郁浓艳。早就听说王振义院士是爱花之人,果然如此啊!他双手拄着拐杖,微笑着说:“我最要做的正是一株清贫的牡丹。”

清贫的牡丹,是王振义的追求,也是写照。在许多年轻人眼里,牡丹和清贫不搭界,雍容华贵和富养尊宠是一对。他却参悟着深一层的精神寓意;我们做人要有不断攀登高峰的雄心和气魄,对待荣誉要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对事业要看得重,对名利要看得淡;生活要好一些,工资高一些,但是又不用太有钱,对财富要克制些……“清贫牡丹富有人生哲理,希望更多人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

王振义回忆起自己做校长时的一件往事,“当时主持一个科研项目,提出的预算申请是50万元。后来才知道,不少同行团队提出的经费需求是100多万元。”后来,有人打趣,“王校长啊,按照您的资历就算是申请150万元以上的经费,也没问题呀。”他轻轻指点着画中的牡丹,语重心长地说:“科学研究做得怎样,不完全依赖钱多还是钱少。过去,我们贫穷匮乏,不也搞出了几项世界第一的原创科研成果嘛。就像这清贫牡丹,自己傲然绽放,孑然芬芳,并不为环境清贫而放逐自我。”

1996年,他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00万元奖金,自己只留下10%,其他的都捐了;2010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奖金,绝大部分用于科研经费;2020年9月,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的350万元奖金,他都捐献给了扶贫基金会……有人提出,用奖金建立“王振义基金会”,他坚持不出现“王振义”三个字;有人问,迄今为止一共捐献了多少奖金,王振义轻淡地说,“没有统计过”。

由王振义原创的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疗法公开向国内外同行推广时,他坚持不申请专利,“能使白血病患者少一点痛苦、少花一点钱,为什么不迅速地向国内外传播呢?”至今,他还是说那句老话:“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对此,我不后悔!”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