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为长三角架起开放的“彩虹桥” 生我的是上海 养我的是徽州
第13版:长三角/视点 2021-09-14

生我的是上海 养我的是徽州

上海老知青杨烨的黄山情

杨烨在歙县

上海知青杨烨 徐剑 摄

17岁中学毕业,杨烨瞒着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报名上山下乡。从上海到徽州,一待就是53年,将青春献给山区,献给教育文化事业。2009年回到上海,他又投入社区公益,弘扬传统文化,续写上海与黄山的情缘。

献青春他乡成故乡

母亲一边叮咛一边躲在门边哭,父亲雇佣了一辆三轮车,把自己送至码头,是杨烨记忆深处的画面。

1957年12月29日,上海十六铺码头,寒风劲吹,刚从上海七宝中学毕业的杨烨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牛虻》等励志书籍,他与1100多名同学一起乘着江华轮,高唱着“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满怀青春的激荡和纯真的追求来到皖南山区。

从大都市上海到小山城歙县,分到上丰乡溪头村,成了一名下田种地、上山砍柴,天天护梨花、锄梨草、施梨肥的农民。“这是我理想的生活?”胸怀报国理想的杨烨不禁迷惘、挣扎,稚嫩而滚烫的心如山谷中冻结的冰针,看上去尖锐,实际一碰就碎。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杨烨病倒了。

房东大妈宋巧看这个瘦小的“上海佬”可怜,从家中箱底下翻出一个春节才舍得吃的雪梨,熬了梨汤给他喝,在大妈精心照料下,杨烨的病好了。“是农民的纯朴,温暖了我的心。”

文学梦淡墨要留痕

病愈后的杨烨,将心安在了黄山,安在了歙县。因为表现好、有文化,1958年,杨烨被安排到距离县城较近的雄村乡大梅口小学任教师。门对青山,窗含绿水,室闻花香,乡村小学里那一双双清澈得和新安江水一样、渴盼知识的大眼睛深深地吸引了还是少年的他。

三尺讲台,山区的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位风趣幽默又充满热情的老师。之后,他当过中心学校校长,屡在全县教育质量评价中名列前茅,还有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1969年之后,他当过乡镇干部,足迹遍布歙县。

在黄山,杨烨不仅与教育结缘,还与文学结缘。

从小就爱看书,杨烨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徽州的山水人文成了文学创作的宝藏。1958年,杨烨开始在《黄山日报》上发表文章,他的作品一如他的名字,火盛、明亮。1962年,第一首诗《弟弟》发表在《安徽日报》。

1980年,杨烨调任县文化局,1987年在歙县文艺创作研究室,至2000年退休,先后出版散文集《悠悠古城情》《浓浓新安恋》(与杨晓余合作)和《徽州古牌坊》,主编专集《名人与歙县》等,发表剧本《心愿》《卖猪记》及大型黄梅戏《情怨》等。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2017年春天,杨烨已经回到上海定居,77岁的他携着长达70万字的散文随笔集《淡墨留痕》来到歙县,召开新书座谈会。“生我的是上海,养我的是徽州。徽州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成长的养分,是徽州给了我一双翱翔的翅膀。”

上海郎牵手徽姑娘

在中学时代,杨烨有过一段“两小无猜”的感情,1957年他从上海下乡时,初恋女友曾去送行。1965年,25岁生日时,杨烨回上海参加同学聚会,骑车上街买酒,右手持酒瓶、左手扶车把,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杨烨,你好!”回头一看,正是她,此时的她已考上北京大学。秀发下的笑脸,甜蜜的脸,让杨烨措手不及,一个急刹,车倒人翻,酒瓶碎了,后面开来的公交车一个紧急刹车,有惊无险中对他厉声责骂。

而这,竟成了他和女友迄今的最后一次见面。“这期间,我曾经写过一封信想寄给她,但没寄出,而是撕了。”杨烨说:“我们那一代人,思想单纯,我选择了农村,她选择了城市,我俩的人生道路就此分岔。”

30岁那年,杨烨经人介绍,娶了新安江畔的徽州姑娘杜丽琴为妻。岳父杜和中毕业于黄埔军校。抗战胜利后曾作为国民政府一方的代表去上海接管高校,后任暨南大学高管,新中国成立后返歙。特殊年代,杜老先生吃尽苦头,杜丽琴不幸得病,但杨烨作为传统的中国男人、上海男人,道义和善良让他不曾有丝毫改变婚姻选择的念想。抗战胜利70周年,杜老先生被国家授予“民族脊梁,抗战老兵”称号。

从结婚到2015年妻子去世,两人共同走过45个春秋。不离不弃,牵手一生,是一名上海男人坚定的徽州爱情。

人生路无处不发光

“听说你们要来,杨老师很激动,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引来赞声一片,社区里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要当着记者的面夸夸老杨。”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国安路第一居委会社区区块负责人彭瑛笑说,采访当天多位志愿者登门。

杨烨2009年回到上海,住在拥有上海“绿肺”之称的杨浦区新江湾城。这位81岁的老人,怎么就成了“社区网红”?负责社区阅读会的志愿者曾祝兰说,杨老能诗、善写,是社区文化传播的“能人”。加上杨老经常和志愿者们一起做公益,还曾获“十佳好邻居”荣誉称号。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杨烨将保尔柯察金视为偶像,也以自己的一生践行这句名言。

耄耋之年、儿孙满堂,如今,杨烨仍坚持每天写一首古体诗、走一万步,参加社区里的公益活动,每年还回两次黄山歙县。从小杨到老杨,杨烨人如其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特约记者 程向阳 徐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