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脱下防护服后满头是汗
《我在隔离点的14天》打印稿
李俊在隔离点楼道进行消杀 朱泾镇 供图
“下午的工作是艰巨的,转移人员空出来的房间要全部进行消毒,整整35间,包括单间,双人间,三人间和套房,真的非常辛苦,小组全员出动,干了快1个半小时才消毒了15间,防护服、口罩里都是汗水,人一度几乎不能呼吸。两位女同志顶不住了,消毒进行到11间时先行撤退,我在消毒完第15间时也顶不住了,再消毒下去感觉要窒息,果断选择先行撤离。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当天消毒量较大的情况下,建议两人同时消毒,为防止万一一个人顶不住在房间晕倒,另一个人可以及时呼救!!!”
以上这段文字节选于金山区朱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李俊的日记《我在隔离点的14天》。8月27日,李俊驻扎集中隔离酒店,开始为期14天的隔离人员管护,这本日记,是他从进入隔离点的第一天开始记录的,直到9月10日离开隔离点,他足足记录了15000多字。是什么让他在异常艰巨的工作完成后还要日码1000多字?写作已成为他的个人习惯,文字间洋溢着“战友”间的浓浓关怀之情。
记录隔离点苦和乐
“我们穿上隔离服,每天就要完成两次从上到下4层楼道、通道的预防性消毒,偶尔碰到交接还涉及隔离房间的终末消毒,消毒任务重,有时,光消毒液就要配置上百斤,我们的女医护大多很瘦小,每回背着这样一个装满水的大箱子连走几层进行消杀,真的很不容易。”担心同事在隔离点消杀期间遇到可能的危险,于是他在日记上写下带着三个惊叹号的提醒,并在隔离点轮班群中及时转告。
除了总结工作须知,他也会记录下在隔离点的一些“趣事”,“9月4日,隔离点来了位基本用中文无法交流还特别怕疼的法国女士,当我把核酸检测棒放在她面前示意她抬头时,明显觉得她有点抗拒,我猜应该是之前鼻拭子检测给她烙下了‘心理阴影’,我和她说believe me(相信我),让她relax(放松)后,趁她抬头放松时,迅速棉签入鼻腔,停滞、而后旋转了几下,收!她难以置信地问我,ok?我点头说,of course(当然)!她竟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挤出了三个中文字‘你真棒’,哈哈,还好没给中国医生丢脸。”
记录一线防控日常
据了解,这位有点耿直、有点幽默的36岁社区医生李俊,现任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科副科长,自2019年底以来,为了记录这场自上而下共同应对的疫情,他便以一名全程参与了新冠肺炎社区防控医生的第一视角,开始将工作点滴记录于第一本日记《在抗疫的日子里》,而《我在隔离点的14天》已是他“抗疫系列日记”的第二册。
在《短暂的忙乱》《该来的总归要来》《不一样的防控装备》等篇章里,还记录了防控持续升级期间,李俊和他的同事们做好辖区重点人群居家管理、应急物资的整理、疫源地终末消毒、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企业复工指导、培训等的工作日常。透过文字,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防控在一线的压力、强大的团队力量以及对家人的歉意……
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这位在高压下工作、仍坚持用心记录防疫足迹的社区医生还有什么特别?李俊的同事告诉记者,“历次的大型防疫,如汶川地震后对都江堰援建,金山区应对H1N1、H7N9等,他都冲在最前面。怕旁人担忧,他总说自己经验丰富,会更注意自身防疫,不容易被感染。”“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面”,这句话在李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好好陪陪我?”在日记里,7岁儿子的小心愿,至今未能实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李俊依然是儿子眼中那个会突然消失半个月的爸爸,是同事嘴里包揽了晚班出勤任务的“我们科长”。《在抗疫的日子里》的最后一章,李俊写道:“我想找时间尽快把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控要点整理出来,汇编成一个常用的传染病防治手册下发给我们辖区的民众,以期提升辖区全人群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通讯员 殷洁如 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