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红砖覆灰瓦  百年可亲近 百年校园辉映美丽苏州河
第4/5版:上海新闻 2021-09-23
“苏河湾突出部分”建筑群落修缮明年年底完成

红砖覆灰瓦 百年可亲近

修缮加固之后的长廊砖柱外观仍和昔日一样

格致楼内保留的原有屋梁

格致楼屋脊的飞檐翘角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文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今天苏州河步道华政段正式向市民开放,若沿着河岸一路走来,一边是秋日里水波荡漾的苏州河,一边是红砖灰瓦可以亲近的百年历史建筑——华东政法大学的格致楼、怀施堂(韬奋楼)、圣约翰中学校长楼等等,皆在绿树掩映中的不远处,举目即可望见。

踏入苏州河“臂弯”里的华政园,恍若一步踏入了19世纪后半叶“梵皇渡路”上的圣约翰大学,跨越3个世纪的“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在2018年完成了首幢老楼“格致楼”的文保修缮工程,环绕着格致楼的“苏河湾突出部分”的建筑群落修缮工作将在明年年底完成。

飞檐飞起来

格致楼是圣约翰大学的早期建筑之一,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迄今已有122年历史。它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房屋,建筑面积约1898平方米,一、二层为物理和化学实验室、教室、博物馆、神学及医学教室,三层曾为学生宿舍,后用作医科课室及解剖室。这里是当时中国所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校舍。

据负责修缮工程的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振邦介绍,进行了两年的格致楼修缮工程遵循“恢复原貌、修旧如故”,使格致楼成为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典型实例,这也为今后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特别是校园内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回望格致楼的修缮工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历史的原因,楼的原始图纸一张未能找到,相关文字记录也微乎其微。施工方仅从出版物和网络上搜集到了少量的历史照片。正是这些照片对了解格致楼的建筑风貌的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格致楼的基本建筑风格是西式外廊式与传统中式屋顶两种建筑风格的叠加,使人能够一窥中西文化与艺术交融下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特殊魅力。”吴振邦说,但是,刚刚接手修缮时,楼的一至三层的西式外廊均被封堵,中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高翘的飞檐已不见踪影,成为修缮中的一大难点。好在书籍中的老照片和校园内同时期的老建筑可以作为参考,建筑师制作了多款不同形式的飞檐,按照1∶1样板建模,实物对照照片细调角度。再经由专家确定,最终建成与其同时期建筑怀施堂(韬奋楼)相似的屋角形式,恢复了屋脊飞檐翘角,格致楼的“翅膀”才又重新“飞”了起来。

经此,吴振邦悟到,格致楼的飞檐貌似取自中国传统,其实并不然,传统的飞檐靠的是建筑内部的檩条支撑,而当年的西方建筑师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因此格致楼的飞檐是用木架子加上去的,所以才能在日后被轻易去掉,而不影响整幢建筑的结构。”

中庭不恢复

如何解决二三层的外廊被封堵的问题?现代的建筑师们就想了个办法,在窗户外参照毗邻的怀施堂的样式和做法,加上了实木栅栏,昭示这里曾经是阳光通透的外廊。

由于1909年,电力才通入校园,大楼初建时还无灯光照明。所以格致楼的屋顶呈U字形,U中部装有玻璃天窗,可以采纳自然光。也就是说,格致楼最初是合围形式,在建筑中间,从底楼到顶楼是贯通的,现在学校用来展示的空间就是始建之初的中庭,百年前的学生们围坐于此,享受着阳光的抚慰,发奋苦读。“我认为是第二次修复的时候,中庭便与外廊二三层同期封堵起来了,多出来的空间分隔成了办公用房,室内格局做了较大的调整,只能说明当时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数量激增,教学用地已经非常紧张。当时的校园里还有一个圣约翰中学,是为自己的大学准备预科生的。”吴振邦说。如今,楼中室内正中间的位置支起的两根细柱已经保留了几十年,一方面,使进入其中的人,领会此地曾经的用途,另一方面,百年建筑若再大动干戈还需谨慎。

格致楼内的楼梯扶手如今也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沿梯而上直至顶层,秋日的阳光在地板上投下金灿灿的影子,钟声阵阵从不远处传来,那是毗邻格致楼的怀施堂上的大钟在提醒人们光阴的脚步。

墙面重呼吸

吴振邦提到,修缮格致楼的另一个难题在于,历史上,格致楼传统的清水砖墙被红色和灰色涂料覆盖。这是一种对外立面墙“描画”的维修处理手法,即对老墙表面粉刷和涂料后,以涂料画缝的方式做出砖缝效果。但由于涂料本身透气性较差,阻碍了原有砖体的“呼吸”,在长期自然侵蚀下,容易导致表面粉刷起壳、涂料脱落,局部修补痕迹明显,外立面感官失真。针对这个问题,在修复小样得到文物局专家认可后,经过一系列脱漆、清洗、打磨、修补、划缝、勾缝、增强、憎水等传统工序,修复了清水墙,让墙面重新顺畅“呼吸”。

修缮工程队进场时的第一眼,吴振邦就看到环绕格致楼四面的拱券大部分的砖柱都有了裂缝,当时用钢结构包裹做了加固。修缮之后,则在砖柱中加入了钢筋混凝土材料以起到支撑作用,外表完全看不出骨骼的置换情况。

若再瞧得仔细些,会发现格致楼建筑下部有一个个圆形的透气孔,吴振邦告诉记者,这就是为什么这栋建筑百余年来濒苏州河而居,却难得不是特别潮湿的原因,正是拥有了一个架空层,有了透气孔,让一楼的地板并不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这次修缮也充分利用了当时的设计。上海许多地方因为地面沉降已经无法看见这样的排气孔,格致楼属于保护得比较完整的。”

抬高近一米

紧邻着格致楼的怀施堂(韬奋楼)是学校里最老的建筑之一,这座建于1894年的四合院建筑,面积达5061平方米,是修缮格致楼时的重要参照。

怀施堂的设计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两层砖木结构,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歇山屋顶上配以传统的蝴蝶瓦,口字形或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国土,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型(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型)。正面有一塔楼,后安置了一口大钟,成为钟楼。

时任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曾对怀施堂的设计有如下说明:“关于建筑物之图样,已经在美国绘就,务将中国房屋之特质保存。如屋顶之四角,皆作曲线型。实由约大开其端,后此教会学校之校舍,皆仿行之,甚为美观。”

位于整个华政步道最突出位置的是圣约翰中学校长楼,这幢线条简洁明快的美式建筑恰恰也位于整个地块地势最低的位置,吴振邦说,它的修缮特点与难点在于将它水平整体抬高了930毫米,“因为不远处的防汛墙不断抬高,若不去修缮,它的整个一层几乎就是泡在水中,难以维继。”

吴振邦说,在他的个体经验里,如今静静伫立在华政校园里的这些历史建筑,是当时中西“混搭”建筑风格的开创与探索之作,正是从它们开始,中国大地上的建筑开始慢慢地走上这条道路,之后包括如今的杨浦图书馆、北大校园中的建筑都是发轫于此。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