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销量与合资品牌相比,大有逆势上涨之势。然而,在自主车企光鲜的数据背后,发展瓶颈依然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自主品牌集体冲高
中汽协数据显示,1-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同比增长36.7%,市场份额达到42.8%,比同期上升6.5个百分点。其中8月市场份额达到45.3%,比同期提升7.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在轿车、SUV及MPV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35.1%、49.8%和72.9%。
反观合资品牌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份主流合资品牌销售65万辆,同比下滑27%。除小众品牌法系外,其他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均呈下滑趋势。其中,日系车下滑2.4个百分点、美系车份额下滑0.8个百分点,德系车则受制于供给巨大缺口,下滑也很严重。
长期以来,中国车市呈现合资品牌占据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在低端市场打拼的格局,双方“井水不犯河水”。而当前,这种“平衡”正在被打破,自主品牌历经多年奋力追赶,正在逐步摆脱低端、廉价的标签,直面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特别在某些技术领域,自主品牌已逐步实现由“技术追赶”向“技术引领”转变,领克、WEY品牌的高端车型已经接近30万元区间,“品牌向上”的总趋势及销量集体冲高已势不可挡。
问题突出瓶颈犹存
然而,尽管自主品牌厚积薄发、成绩斐然,但中国品牌汽车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企业数量较多,但整体集中度不够,大型企业占比不足15%,产业产能利用率较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月销量不足千辆。
在自身技术储备不足和补贴退坡的双重压力下,众多的自主新能源车企也面临着整车成本上涨的压力,并且这种劣势短期内无法解决,只能通过企业自身实力的慢慢增长得到化解。
自主品牌车型与消费升级的用户意愿价区也出现脱节,自主品牌价格主要分布在5-8万元和8-12万元区间,从计划购车人群的价格区间来看,主要分布在12-18万及18-25万元区间。现实与意愿出现较大差距,用户对品牌因素关注相对较低。
另外,主流自主车企采取多品牌战略看起来很“热闹”,但那些眼花缭乱的产品攻势中,新车效应相当有限,不但资源分散,容易产品“同质化”,甚至会“自相残杀”。自主品牌也缺乏“常青”车型,销量波动很大、价格不稳定、车辆设计也不稳定。
“超车”迎来最好时机
在当前车市下行压力下,中国品牌只有自强自立,把握好机遇,方能百战不殆。可喜的是,电动智能化浪潮崛起让自主品牌迎来前所未有的最好良机。在国际能源及气候环境的压力之下,传统燃油汽车似乎已走到末路,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中国品牌取得的成绩无疑最骄人。
基于新能源赛道的电动智能化布局,使自主汽车在核心技术上的“短板”显著提升。自主品牌比合资更早更快地拥抱电动智能化,新能源品牌向上突破,包括上汽智己、吉利极氪、长城欧拉、广汽埃安等,整体造型设计、内饰设计已经超越传统合资,智能化的配置也领先合资车企。
在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中,整车模块化平台和动力总成是最重要的两个技术核心。但站在新能源汽车的起点上,自主品牌的电动智能化技术实力、市场需求挖掘能力乃至产业链地位均处于优势身位。
从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大幅上升,到比亚迪单车销售均价超过大众,无不向人们提醒这样一个事实:在新能源汽车热销的浪潮中,自主品牌“弯道超车”的时机到了。借力“新四化”机遇,中国自主品牌的“反攻之战”已全面打响。
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