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五指山下,有个叫畅好农场的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营房式住房,显得有些败落,年轻人大部分已外出谋生,现在只剩下几户上了年纪的退休职工还在此生活。
几年前我们带着孙子在海南环岛游途中,无意间走进这里,虽然没见到几个人,但还是能看得出当年兴旺的痕迹。村子屋前空地上和屋后山岗上长有各种各样的果树,大小各异的果实挂满枝头。
跟着村民绕到屋后的山脚下,他一手拿着带伸缩杆的钩刀,借助枯枝和杂草,手脚并用灵活得像猕猴,一溜烟地爬上约有70度的陡坡,并在十余米的高坡上招呼我们上去。看着陡峭的山坡,既没抓手的地方,又无落脚的位置,试了几次我还是没爬上去。
只见村民灵活地将伸长的钩刀卡在果蒂上,用劲扭转,菠萝蜜便顺势重重地砸了下来,一眨眼的工夫,另一个也摘了下来,每个约有四五十斤。村民怕摔坏要提着它从陡坡走下来,我担心这样太危险,我说:“菠萝蜜摔坏没关系,将菠萝蜜沿山坡滚下来吧”,看着溜溜滚落的菠萝蜜,小孙子开心得手舞足蹈。刚摘的果子是那么的新鲜,白色乳胶状液体从果蒂的刀口处渗出,碰到手上黏黏糊糊洗都洗不掉,这么新鲜的菠萝蜜市场上是买不到的,我知道菠萝蜜拿回去也吃不了,但村民已经费力摘下来了,又是那么便宜,我们还是一起要了下来,村民用编织袋给包好后,帮我们装上车,挥手向我们告别。
我们沿小路继续往里探索,远处树林间,隐约有石棉瓦的屋顶露出,到跟前才发现周围还零星居住着几户人家,我们将车停在路边,在周围转了起来。
小路右侧是一片长满槟榔和胡椒的树林,林中树下种有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用于灌溉的小池塘在林中静静躺着,几只白鹭和水鸟在池边安逸地觅食和休息,好一派静谧的田园景色。
左侧则是用树枝、竹片和绳网搭建的围栏,鸡、鸭在围栏的土坡上嬉戏,坡上也有成片的胡椒和槟榔树。路边两间简易平房的门口,竖着两棵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木瓜树,一股山间泉水从房后的山坡上流向园中,这正是王维诗的境界。
园内树下,一对老人正聚精会神地清洗着什么,我们站在外面看了片刻,便询问道:“大哥能让我们进来看看吗?”他们便抬头招手:“当然可以,欢迎欢迎”。来到园中,只见两个塑料大浴桶里泡满了黑乎乎的东西。大嫂坐在桶前双手搓洗着,旁边的大哥蹲在桶边一手拿着水管冲洗,一手伸在桶里不停地搅拌,黑乎乎的杂物从桶边溢出,桶中隐约呈现出小小的白色颗粒。
小孙子好奇地问道:“爷爷奶奶你们在干吗呀?”,“噢,我们在洗胡椒呢。”据介绍,胡椒从树上摘下后,先要放在水池里浸泡发酵半月左右,而后漂洗去皮,清水洗净,晒干后便成灰白色的颗粒状胡椒。
在和两位老人闲聊中得知,他们老家在安徽阜阳,为了温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跟随叔叔来到了这个畅好农场谋生,这一呆便是五十年,现在已退休了。我曾经也是上山知青,也有同他们一样农场工作生活的体验,虽然从事的生产不同,但经历是相似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越聊越有聊不完的话题。
老两口育有一双儿女,已成家立业,现都工作和居住在五指山市区。儿女们也一直想接他们去城里生活,而老两口说住城里不习惯,劳作一辈子也闲不下来,在山里可以栽瓜果,种蔬菜,养鸡养鸭,搞点副业,绿色食品“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周末儿孙回家团聚,临走还可以带点农家时令土产。他们说:山里空气好、水好,田间劳作是最好的健身运动,这确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
临走时大哥还特地拿着带伸缩杆的钩刀,来到门前的木瓜树下,特意为我孙子选摘了几个熟透的大木瓜,给我们带上。我们要给钱,他们无论如何不肯收,说道:“自己家种的,拿几个给小孩吃,哪能收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