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培强
我家的伙食大概以退休为界,前面数十年为“粗放型”,想吃什么就怎样吃。而退休后几年,老年病渐起,不得不在伙食上有所克制,再也不敢随心所欲了。
年轻的时候胃口好,我对吃从不讲究,粗茶淡饭足矣,而老婆却是个吃货,无肉不欢。刚成家时“吃光用光,身体健康”,小日子过得油浸浸的滋润。后来有了小孩,生活立马捉襟见肘,光是请保姆及奶粉钱,一个人的工资就不够,拿什么来改善一日三餐?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某天,无意中看到本地晚报征集稿件,便草就杂谈一篇寄去,没想到没几天就收到了样报,更没想到竟收到8元,禁不住惊叹稿费之高。当即买一只小公鸡,两条白鲢鱼和两斤肉以及小菜,亲自操刀办了一桌还很丰盛(那时鸡、鱼、肉约7角一斤)慰问犒劳老婆和家人。同时发现这是挣伙食费的有效途径,激发了写稿的热情,于是每月有些外快贴补家用。但不加节制胡吃海喝的最终结果,使本人在“三高”中有了一席之地。每次体检,医生都谆谆提醒,要管住嘴巴。进而自省,过后淡忘,屡教不改。退休后方痛下决心,几十年伙食的“粗放”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近年来,我从“健康”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食材,筛选出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品种。例如红薯,其营养物质是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叶酸等,有抗癌防癌作用,特别是钾,还能维护正常的血压和心脏的功能,预防动脉硬化。再如豆豉,含有很高的尿激酶,因而有溶解血栓、降低血压的作用,尤其适合血栓患者。洋葱则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压,增强新陈代谢,抗衰老,预防骨质疏松,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在伙食中加入具有保健功能特别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帮助的食材,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健康身体,“食药同源”,煮饭必放红薯;蒸红薯就粥;将红薯蒸熟去皮捏烂,和进面粉里发酵蒸馒头。这是主食。而后两者就是菜了。豆豉和洋葱,在川菜闻名的回锅肉中,完全可以占有一席之地。将肉爆炒后,豆豉与郫县豆瓣等一起入锅翻炒,起锅前将洋葱与蒜苗再炒即可。而豆豉蒸肉同样妙不可言。将五花肉煮好切片放花椒姜末,然后铺上豆豉放高压锅里蒸40分钟,揭锅香气扑鼻。而凉拌洋葱,脆甜清爽,为油腻时爽口佳品。努力让“食疗”“潜移默化”在伙食中。
说来也奇怪,年轻时厌恶肥肉,没想到年过半百后,对肥肉特别是五花肉等喜爱有加,不知是不是老了牙口不好喜软糯?对此“恶习”,一是减少肉的比例,与配料五五开。如红烧肉,将五花肉爆炒,逼出油脂,或加木耳、笋子、香菇等“平分秋色”,回锅肉亦然。二是调整饮食结构。午餐吃好,晚餐从简。晚餐或消灭午餐“残余”;或熬杂粮粥搭配红薯。同时少油,少盐,少糖,力争将“三高”打下去。
“管住嘴,迈开腿。”伙食从“粗放”到“精细”,也算健康管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