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最大的民生
第11版:秀带新颜/杨浦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特别报道 2021-11-22

最大的民生

杨浦滨江成为“生活秀带” 新民手绘 王嘉玮

潘高峰

同事邵宁曾写过一篇通讯《一座无法送达的奖杯》,讲的是杨浦区平凉路街道人民调解员韦登义的故事。

5年前,韦登义在从旧改基地下班回家途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生命。11天后,被评为上海市司法行政工作标兵的他,无法去捧回那座沉甸甸的奖杯。

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看到另一位同事孙云今天的报道:到今年年底,杨浦区全面完成1.5万户旧改后,成片二级以下旧里将彻底消失,全区只剩零星地块600多户、1.18万平方米,将在2022年全部完成,为杨浦区旧改历史画上句点。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对于像韦登义一样为了旧改呕心沥血的人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消息,最大的告慰。

杨浦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作为老工业区,杨浦区也是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区之一,约占全市1/3。上世纪80年代,已故作家程乃珊在杨浦区当中学教师,曾多次走进爱国二村、民主一村、公助一村等曲里拐弯的棚户区,写成了著名的小说《穷街》,后来的电视剧也是在这里拍的。

“穷街”是让人心痛的标签。其实不光是杨浦,曾几何时,住房是上海人心中的一种痛。住亭子间、烧煤球炉、用手拎马桶,这一度是多少上海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有数十万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还有3万多户人均居住面积不到2.5平方米。

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难,关乎上海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旧区改造被称为“天下第一难”,多年来,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一次次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不断破解难题、推动城市住宅建设,才让今天的上海人能够更有尊严地生活。

以杨浦区为例,近五年来,杨浦旧改从“破瓶颈”“重质效”到“抓攻坚”“创新高”,再到今年的“大决战”,力度不断加大、速度持续刷新,累计拆除旧住房108.38万平方米,收尾32个基地,受益居民4.5万户。尤其是2019年以来,杨浦区不断创新机制方法、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年每年征收超过1万户,今年更是达到了1.5万户。

在杨浦区,旧改被称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生动的实践,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做“我为亲人搞征收”。怎么理解?杨浦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局长殷旭东记忆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杨浦区定海街道153街坊,曾创下3个月完成旧改的纪录。当时新年将至,100多户已经签约搬走的居民,为感谢政府阳光拆迁带来的实惠与便利,主动出钱凑份子,邀请区领导、街道干部共吃年夜饭、一起过新年。大家在饭桌上由衷称赞:“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区领导却感慨:“是人民群众好!”在殷旭东看来,这融洽动人的一幕,就是“我为亲人搞征收”最好的注解。

多年来,居民签约率从最初一个月达到85%的生效比例,到签约首日达到98%以上的签约率,这背后正是杨浦旧改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做细群众工作,既公开、公平、公正,又换位思考、用心用情的工作理念。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杨浦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地方。“一江一河”岸线贯通,“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旧屋棚户消失在上海版图……城市更新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才是发展最大的意义,也是一个百年大党永恒不变的初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