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2日 星期日
关键词还是人才和作品 听有声音的博尔赫斯 云端相见  以诗会友 破56.94亿!《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1-11-25

关键词还是人才和作品

专家研讨如何擦亮“轻音乐”金字招牌

曾站在时代浪尖的中国首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已经35岁了,该如何再创辉煌?近日,包括乐团开创者朱逢博、屠巴海在内各界艺术家、评论家齐聚一堂,为上海轻音乐团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探讨如何提升“轻音乐”的辨识度?怎样培养有影响力的品牌艺术家?如何凭借更多有传播力的原创金曲重新擦亮“上海轻音乐团”的金字招牌?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上海轻音乐团,朱逢博和屠巴海就是这样两块宝。当年,已然成名的朱逢博自我挑战来“创业”,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号召下,凭借敏锐的感知力,和屠巴海等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共同创建上海轻音乐团。

曾经,上海轻音乐团所到之处“场场爆满”,一度成为国内流行音乐风向标。在不久前轻音乐团成立35周年的音乐会上,84岁的朱逢博再度唱起《金梭和银梭》,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叹:“现场沸腾了,就好像昨天的明星,在今天又燃烧起来。”然而,光有“昨天的明星”是不够的,35岁的轻音乐团需要培养今天的明星和未来更多的明星。

文艺院团要与时俱进,关键词依旧是“人才”和“作品”。“有时候,好歌手缺的就是一首成名曲。”上海市剧协顾问刘文国说:“如今大热的歌手周深,在学校教书时就是众所周知的金嗓子,但最终广为人知还是靠着一首《大鱼》。是金子总要发光,让歌手发光的就是一首好歌。”

培养人才、抓紧创作的同时,如何在市场细分的音乐领域闯出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受众也很要紧。毛时安脑洞大开:“现在音乐剧如此火爆,上海轻音乐团中人才济济,既能唱民歌,又有擅长通俗唱法的,何不做一台‘轻音乐剧’,或许能击中年轻的心。”

当然,无论在哪个时代,不管是歌手或乐团,有辨识度才有影响力和传播力。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认为:“现在的环境不比当年,竞争要激烈许多,这就需要乐团拧成一股绳,抱团出击才有突围可能。希望乐团能打造更多品牌艺术家。”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