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娟
“一大早,年轻人还在被窝里,公园里活跃的只有老年人。”朋友的调侃,似乎点出了银发一族越发活跃的特质。不管是能赶早追上节日营销的首批消费者,还是充当线下活动的热心市民,又或者在社区和大型活动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志愿者,银龄阶层似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生活热情。
热闹的商场路演,现场工作人员忙着派发印有二维码的气球。为增加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这些花花绿绿的气球印着不少迎合年轻一代审美的图案,熊大熊二、Line的卡通角色、巧虎甚至还有哆啦A梦。
“你帮我打一个这个图案的,我孙女喜欢。”一位老人在挑选好图案以后,点明要一个Line主题的气球。这位银发族前来索要福利的最终指向,显然不是自己。“她还在家里写作业,所以我来领。”在被问到“能否请孙女来现场”时,老人回答。当然,还有更多相似的场景。
事实上,代表家庭下一代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似乎构成了银发一族活跃在各个场合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家庭为起点,他们流淌在不同群体间,构成了一条银色纽带。
此前的中秋,鲜肉月饼老字号前排起来银发长队。人们惊呼银发一族的购买力时,朋友却和我讨论起了老人们购买月饼的另一层原因。“他们自己根本消费不了这么多,很多老年人是帮自己子女排队买的。除了一家人的消费,还要兼顾亲友邻居等社会关系的赠礼。”在不同维度社会关系需求下,老人们拥有了源源不断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
不久前参加一个读书活动,现场老中青济济一堂。不管是埋头做笔记,还是举手提问,银发一族的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一辈,在签售环节,队伍中也是老年人居多。“上海的老年人总有用不完的劲儿。”朋友说。而这些公共话题也将借由银色纽带传递到一家人的饭桌,成为一家人共灶的重要“食材”。
活跃的银发符号背后,不仅仅代表着一个孤立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