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饺子受欢迎  树莓上餐桌 耿文强斩获中国首个钢架雪车世界杯冠军 箱式房有温度 人造雪有厚度
第10版:文体汇/聚焦 2021-11-27
如何打造一座友好、安全、可持续的冬奥会赛场,听云顶建筑专家来解密——

箱式房有温度 人造雪有厚度

造雪机“火力全开” 图IC

云顶箱式房搭建中 特派记者 金雷 摄

扫码看冬奥测试赛视频

如果两个月后来云顶滑雪公园观看北京冬奥会的比赛,你一定对眼前的一切都很好奇——运动员在落差很大的赛道间如何转移,箱式房里为什么温暖如春,有7根雪道、3块场地的大规模滑雪场又是如何保证供雪的?本报专访云顶滑雪公园设施副经理陈荣钦,请这位清华大学的建筑专家来做解答。

记者:云顶的建筑有什么自己的特色?

陈荣钦:崇礼地区,每年12月和1月时风比较大,我们建房子的时候也考虑稳固性的问题。在强风的影响下,去年这里的最低温度降到-40℃,非常冷,所以我们要满足保暖的需求。一般临时建筑的类型有篷房,集装箱式房,像平昌冬奥会就采用了篷房,但我们主要使用箱式房。箱式房是模块搭建,运到场地后再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合成墙板里填有保温层,防风隔温的效果很好。我们篷房的比例很小,是因为篷房在强风情况下保温性差,稳定性也不如箱式房。

记者:建房子时选址是如何考虑的?

陈荣钦:有一些建筑我们建完要保留的,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它与场地的关系。比如运动员使用的打蜡房,在选址问题上经历了很多轮的讨论,一方面要满足冬奥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滑雪场公众使用的雪道和后期需要的一些功能,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最合适的地点。像打蜡房,冬奥会结束后,它改造成青年旅社都是可行的。

记者:云顶场地的高差很大,对举办冬残奥会比赛是挑战吗?

陈荣钦:北京冬残奥会,云顶要举行单板滑雪的坡面回转和障碍追逐两个项目比赛。大家来了都能体会到,我们的场地高差比较大,A、B、C三个场地间最大超过50米。最初的方案是建一个坡道,从底下一直延伸至最上面,但让运动员坐着轮椅去走几公里的路,并不可行。现在我们在三个场地间设计了车行道,用接驳车帮助运动员在场地间转移,避免他们长时间在坡道上行走。另外在赛场设置了无障碍移动的流线,包括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升降梯等必要的设施,方便运动员和观众去到赛场和看台。

记者:场地里,造雪机“火力全开”,它们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

陈荣钦:早期场地就使用意大利的天冰造雪系统,为举办北京冬奥会,我们在场地增加了造雪机的点位。造雪的工作也根据比赛来规划。像这次进行的世界杯也是冬奥会的测试赛,我们就先造A场地的雪,这里进行的是滑雪障碍追逐赛,等到A场地的赛道完成后,我们开始为举办障碍技巧和U形槽比赛的B场地造雪,最后再完成C场地的造雪。整个造雪过程都是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的,它会根据实际的气候条件设计时间表,温度高的时候停工,温度适合的时候可以连夜或者连续几天工作。

记者:从7月,10月到11月,今年崇礼下了不少雪,场地的造雪工作会有什么不同吗?

陈荣钦: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冬奥会赛场基本都需要人工造雪,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自然降雪量不足,而且自然降雪的雪质无法保证,而人工造雪的雪质要好很多。而且,为了确保冬奥会举办,场地必须要考虑到冬季没有自然降雪的极端情况。自然降雪达到100厘米,压完雪也就10厘米的厚度,这跟人工造雪不是一个量级。而且自然降雪无法集中,我们不可能把其他地方的雪收集起来再拿到赛道上用。更何况我们每个赛道的长度、宽度都不一样,雪的需求量也不一样。像正在比赛的障碍追逐赛道,长度达到1.4公里,造雪量在整个场地里是最大的。而空中技巧的赛道长120米,是所有赛道中最短的,造雪量也最小。所以我们把这个赛道的造雪工作安排在最后,比较容易保障。

特派记者 金雷(本报崇礼今日电)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