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多家医院闭环是防控流程,并非疫情不可控 闭环不闭情  关爱一直在
第4版:上海新闻 2021-11-27

闭环不闭情 关爱一直在

复旦校园内同学互相帮助

今晨,中山医院解除闭环管理恢复运行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这两天,因疫情防控需要,上海数家医院停诊,部分小区封闭,个别校园停摆,在里面居住生活或工作学习的他们可安好?

瑞金医院 照顾患者的他们也被他人温暖着

今天清晨6时,瑞金医院结束闭环管理,滞留医院的医护、患者和家属陆续撤离。两轮核酸检测阴性后,瑞金成为这一波疫情中率先结束闭环的医院。短短两天,医院暂停了门急诊服务,但医护人员的工作却始终在线。他们用自己的热量温暖着留院的病患们,他们自己也被社会各界的爱温暖着。

出生9天由临时妈妈照料

在瑞金医院儿科的蓝光箱里,出生9天的小圆圆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安静地看着几个叔叔阿姨忙前忙后——喂奶,换尿布,抚触……5天前,因为新生儿溶血,小圆圆被送进了瑞金医院儿科进行蓝光治疗。由于恢复情况良好,医生告知小圆圆父母,可以接孩子回家了。然而,掰着手指数着日子期待团聚的爸爸妈妈,怎么也不会想到,才出生9天的小圆圆,要经历医院的闭环管理了!

25日下午,医院实施闭环管理,“闭环”也就意味着人员的限制流动,对于儿科这样的病区,护理人员的配置是一大考验。小圆圆这样的小婴儿,更是得到了医生叔叔阿姨的“VIP”照顾——“临时爸妈”争相上岗了。他们个个动作娴熟,耐心温柔。还有医生阿姨甚至在暖箱旁支了个简易床,当起了“临时妈妈”,让这段不平凡的日子充满了温情。

宝宝被幼儿园老师带回家了

“我和爱人被突然隔离,我们唯一担心的是我儿子,因为从他出生到现在从来没离开过我们,每天晚上都是我或他妈妈陪他睡……”令瑞金医院外科医生毕任达没想到的是,思南路幼儿园特地安排孩子到老师家里住由他熟悉的幼儿园老师照料,令这对医生夫妻心中的大石头落了地。

毕任达,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是个尼泊尔人,他的夫人王群是瑞金医院妇产科医生,儿子王梵熙,今年还不到六岁,是思南路幼儿园大一班小朋友。随着瑞金医院闭环管理启动,他俩都被留在了医院,又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家里的孩子怎么办?思南路幼儿园在得知家长的情况后,立刻由幼儿园党支部和班级的三位保教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商量如何给孩子最安心、最适合的陪伴。

最终,两位老师在其他孩子离园后与王梵熙共同游戏,照料孩子近三年的生活老师仇阿姨晚上把孩子带回自己家,陪他睡觉,周末还将他的生活用品及时带回家进行洗晒。有了三位保教人员的陪伴与付出,解除了爸爸妈妈的后顾之忧。“这次的经历让我真心感觉到在中国,确实是一方有困难,多方出力,”毕任达说,“我们为社会、为病患服务,社会也在为我们服务。”

今天,瑞金医院给市民朋友发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表示:刚刚过去的48小时,正是医患和所有参与闭环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闭环管理平稳有序。这既是一场实战演练,更是一次疫情管控下的友爱展示。

本报记者 左妍

复旦江湾校区 一份互助文档传递“家”的温情

“充电宝两个,100W转换插头”“一次性牙膏牙刷20套”“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受疫情影响,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前天进入闭环管理,有的同学不能回家,常用的生活用品怎么办?很快,一份暖心“互助文档”迅速刷屏。无法出校的同学在文档上写下自己的需求,还有的则写出自己能提供的物品。在这个共享文档里,传递着互助关爱。

除了普通的生活用品,还有“特供”:“有羽毛球拍”“我在煮红酒,有人喝吗?冬天超级好喝”“家住上海,自己有车,可以提供服务”……

昨天下午1点多,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戴桁宇就建立了第一个“江湾群”。随后,他和法学院的几个同学一共建了4个互助群,用来交换物资需求,同时更新着一个名叫《江湾物资需求及信息问答》的在线表格。

戴桁宇介绍说,4个微信互助群里共有1500余人,需求各种各样,卫生用品、药物、暖宝宝、眼罩、袜子、拖鞋等等,比较多的是床和被子、牙刷,第一天,就有250多条被子的需求。建立在线互助文档的想法,是受到之前郑州暴雨洪水在线文档的启发。

现在,在这份不断“长大”的表格里,写着满满的“我能提供的物品”,还有一份问答——“在教学楼怎么吃饭”“在办公室的同学晚上睡在哪里”“外卖应该送到哪个门”等等。尽管闭环很突然,但复旦江湾校园内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每一位师生都愿意用自己的所有换来身边人的安心。眼下,教授们仍在授课,同学们仍在学习。

通过朋友圈,复旦“互助文档”中的温暖在放大。“下午发了一个通知,说被子不一定到位,我就准备裹着午休的毯子混一两宿。结果,我接到了附近的朋友、老师,还有之前我这里毕业的学生,说要给我送被子、送生活用品。我都谢绝了,但还是非常感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斌说。

4个互助群的功能已不限于物品交换、供给。戴桁宇说,他们同时帮助复旦团委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在群里招募志愿者,短短两小时,就招募了200多名志愿者。这几天,这批志愿者身穿“蓝马甲”,奔波在江湾校区的每一个角度。他们运送餐食、维持秩序、协助登记,成为抗疫的一员。暂无住处的同学们依托院系,与滞留在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的老师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学习,每当看到“蓝马甲”,大家都无比亲切。隔离是临时的,但这里也成了一个“家”。

戴桁宇告诉记者,班里的党员服务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紧急时刻,大家都体现了复旦“团结、服务、牺牲”的精神。有同学专门负责应急药品的管理和调度;有同学负责各宿舍本科生的需求。现在看来,互助群和在线文档的做法在突发情况下非常有效。

在线文档里设有一个“祝福”栏,每时每刻,都有来自各地的复旦人为母校加油。戴桁宇和他的伙伴们也收到同学的鼓励。戴桁宇说得很实在:“能帮助到很多同学,我们很高兴。”本报记者 张炯强

西郊锦庐小区 特殊需求卡解居民“燃眉之急”

“叮咚——您有一张卡片待查收。”昨天,中风险地区青浦西郊锦庐小区的居民收到一张粉红色的卡片。上面写道:您好!感谢您的配合和理解,为了更好地为您(或您的家人)提供居家隔离期间的服务,保障好您(或您的家人)的生活,为您发放特殊需求咨询卡。“有困难随时找我们!”发放卡片的志愿者离开前不忘叮嘱道。

西郊锦庐小区拥有1206户居民,如何在筑牢疫情防控网的情况下,切实保障好居民的生活需求?赵巷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小组办公室想到一个好法子:通过发放特殊需求咨询卡,了解居民居家隔离期间面临的困难,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我们的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发放这样一张特殊需求咨询卡。居民有什么要求可以写在卡片上,最后社区安排解决。”赵巷镇佳煌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盛毅告诉记者,目前已收到30多张填写好的卡片,多数是老人配药、孩子生病、孕妇产检等医护需求。“小区里老人比较多,很多都有配药的需求,一些非处方药在社区里可能配不到。居民填写好需求卡以后,我们居委协调组织,动员力量,在旁边的医院配好药后,再交到居民手上。”

“救护车到了以后,你们再带家长和小孩出门,稍微等一下。”小区封闭管理后,赵巷镇人口办副主任杨志光忙得团团转。昨天上午,小区里有个3岁的小孩因为鼻窦炎发作引起发烧,肚子疼得在家里哭闹,家长非常着急。小区内外的防疫保障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帮助其对接指定医院。护送小孩的志愿者徐先生告诉记者,西郊锦庐小区25日已完成第一轮核酸检测,这位小朋友和其家人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送医的过程中,小朋友及家人的相关流调信息均被上传到医院和青浦疾控部门。在这个闭环管理小区,各项保障工作继续平稳开展。“目前小朋友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了。”

此外,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门口已经搭建起临时的快递放置点,有很多外卖小哥正在配送居民购买的生活用品。张女士的家人在小区里隔离,昨天她拉着小推车来送生活物资,上面堆满了衣服、被子、食品,一趟装不下又回去拿了一趟,把物品放置在指定存放点后,隔着远远的距离,跟家人比了个手势,便离开了。“我们眼神交流了一下,报完平安,心里就踏实了。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都会帮忙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一切挺好的,他让我不用担心。”本报记者 杨欢 实习生 方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