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萍
乌明欣
许东
陈实
“三步工作法”打造高效便捷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
徐汇滨江启动体育用品配送服务,完善岸线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方便更多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这一“人人点赞”的好举措得益于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的便捷高效运作。
今年6月,家住徐汇长桥街道华沁家园的邵老伯通过扫小区附近水岸汇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上的二维码,向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提交了一份建议,认为徐汇滨江附近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设施相对较少,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滨江岸线健身场地设施布局。收到建议后,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第一时间联系邵老伯,详细了解情况,同时与区体育局、西岸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长桥街道对接,开展实地调研,形成初步方案。在建议转化落地过程中,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牵头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并邀请邵老伯共商实施方案,同时征询了体育健身教练、健身器材供应商等各方专业意见,最终采取了在滨江沿线水岸汇中增设一批市民喜爱、安全灵活的健身器材,提供免费租借服务的做法,这一灵活且人性化的举措,既不影响徐汇滨江整体规划布局,又能满足全人群健身需求。
建议转化落地后,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区体育局及时总结提炼,并在市级媒体人民建议专栏报道,在“上海徐汇”、“汇体育”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发布。一条建议转化落地后的广泛宣传报道,又吸引了更多热爱健身、热爱体育、热爱徐汇的市民贡献“金点子”,市民陆先生提出“希望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里增设篮球、轮滑冰球等设施”……
徐汇区探索实践了“征集、研办、宣传”三步工作法,打造高效便捷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平台,提高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知晓度”“转化度”及“活跃度”,推动好建议、金点子走进决策视野、融入基层治理、深入百姓生活。
“多渠道”征集>>>
构建了“1+13+X”的人民建议征集架构体系。徐汇区及所属13个街镇均成立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同时结合区域特点,围绕徐汇滨江、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徐家汇商圈等特色地标广泛设立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以点带面延伸触角至楼宇、社区、企业、工地等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确保鲜活的人民建议在第一时间,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进入征集工作平台快速而高效地登上民意直通车。增加了主动征集开拓智源的人民建议征集方式,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线上主题征集,敞开大门纳民智,推动职能部门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重大民生决策的前置性程序,结合“满意在徐汇”大走访活动,俯下身子听民意,形成党委政府主动倾听民声、汲取民智,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当好主人翁的良性互动。
建立了“1+3+X”的人民建议征集队伍体系,即“1”,加强对区级优秀建议人队伍履职的服务与引导;“3”,注重街镇、委办局和群团组织建议人队伍建设;“X”,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充实壮大建议人队伍。目前,已建立了一支涵盖建筑工人、工程师、教师、医生、学生、律师、企业白领等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金牌建议人”队伍。
“多主体”研办>>>
与建议人沟通。对征集到的有现实需求、有意义、有解决可能的好建议,与建议人反复沟通,共同研究完善,推动形成问题真、症结准、对策实的建议;相关部门收到建议后,及时告知建议人,并充分听取建议人意见,共同研究建议转化落实的措施和路径;建议落地后,及时反馈建议人,提升建议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与专业力量研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群体的专业作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升级、深化小区治理等重点工作,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分析原因,研商对策,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民建议,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
与职能部门对接。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全面了解问题真实情况、原因症结和解决途径。通过分类办理、跟踪反馈工作机制,及时将重要建议摘报有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考,推动职能部门认真研究论证,采纳合理建议。
“多举措”宣传>>>
专栏式宣传。在“徐汇信访”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人民建议征集”专栏,广泛宣传普及《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及建议征集渠道,积极宣传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新时代新气象,在“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上同时发布。建议转化落实后的经典案例及时总结梳理,并在市级媒体人民建议专栏上刊登报道,相关职能部门同步在各自新媒体号上发布,鼓励引导更多的人来提建议。
定点式宣传。借助人民建议征集联系点授牌、邮筒设立等开展人民建议征集主题宣传活动,邀请“金牌建议人”一起参与,分享心得体会,结对相关征集联系点,激发更多的人参与人民建议征集的热情。
激励式宣传。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定期听取建议人意见,沟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共识达成默契,保持人民建议队伍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同时,组织专家对征集到的建议进行评审,对金牌建议人给予一定激励,提升建议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报记者 王军 整理
建议达人经验分享
一颗种子到一片“汇爱森林”
一条优秀的人民建议就是一颗通往幸福生活的种子。撰写人民建议需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播种精神。我一直认为:越是平常的身边小事越不容忽视;我们与其抱怨,不如谏言和行动。我一直关注: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始终认为一座城市的温度就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渐渐被遗忘的人。我一直坚信:撰写人民建议需要坚持的力量,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让我们一起:做个热心人,关心身边事;做个有心人,留意补短板;做个虚心人,善于求举措;做个用心人,落笔建真言;做个恒心人,持久助实效。
一见钟情 再见倾心 三见相许
通过2018年-2020年先后撰写的《开发“上海制造”主题旅游,配套“四大品牌”优势再造》《关于明确职工入离职当月社会保险缴纳义务人的建议》和《关于尽快将在沪外籍人士纳入“随申码”管理的建议》,让我与人民建议征集相识、相知和相守。每一条建议都能得到迅速地反馈和及时地处置,让我感受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开放和包容,让我感受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速度和效率,也让我感受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的温度和细腻。所以我推荐“人民建议征集”这个窗口——有了人民建议征集,生活更美好、城区更温暖。
又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
2018-2019年,我分别递交了《关于在徐汇区河道水体治理中加强外来物种监管和宣传的建议》《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野生蘑菇安全防控的建议》,这两条建议很快被采纳并转化落实。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作为一名疾控工作人员,我提交了《关于尽快将新冠核酸检测结果纳入随申码信息平台的建议》,市卫健委与市大数据中心、健康云团队合作,在一个月内开发了查询服务,上线几个月查询量已超1000万次,并在新民晚报、新闻综合频道报道。以上三条建议也有幸获得“市优秀人民建议”表彰。
多观察 换角度 要中肯
多观察。在工作之余,要学会做“有心人”,我们身边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是一条信息的灵感来源,要及时抓住那一瞬灵感,再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和调查研究,一篇好信息就可以“出炉”。
换角度。一篇好的信息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能说清楚问题,让其他人能够读懂;其次是分析到位,让人能充分理解问题产生和需要解决的原因;最后能提供合理建议去解决问题。
要中肯。人民建议主要还是提建议,而不是单纯的反映问题,或者是作为一个跳过行政管理部门去投诉的平台,即使是对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进行反映,也应中肯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