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幸福
王祥康的母亲郑老太有6个孩子,78岁的王祥康排行老四。
多年前,5个兄弟姐妹陆续离开上海到外地工作,剩下王祥康一人留下照顾父母,给父母养老送终。1963年父亲去世,欠下的医药费,也是一点点从王祥康每月工资里扣,才还清的。
王祥康在东街102弄3号住了78年。老屋层高比较高,搭了一半的阁楼,楼梯很窄,上下楼脚要侧着走,一不留神就会从楼梯上滚落下来。很长时间里,家中没有卫生间,倒一次马桶来回要走10多分钟的路。前几年,他在家门口搭了一个卫生间,装上了抽水马桶,才告别了拎马桶的日子。
“以前‘阳光’只能照到东街的马路,现在总算照到了我们中华路地块,照到了102弄,我们这些居民都高兴得不得了!”征收的消息传来,王祥康妻子陈美娟不止一次地向大家感慨。
最初的开心过后,另一种情绪开始滋生。过去的几个月里,王祥康和陈美娟老两口一直有些心神不宁。
盼了几十年,盼来了征收,但23.3平方米的房子户口上有三户人家11口人,除了他们夫妻,还有弟弟王祥洪和妹妹王意娥两家。“怎么分大家才满意?弄得不好,兄弟姐妹产生嫌隙,好事变成坏事怎么办?如果平分的话,剩下的钱,还够不够买个安身之所?”
这些问题,午夜梦回之际,王祥康想过无数次。他对亲人有信心,但忐忑是难免的。
弟妹的支持
“哥,你先去买房子,一定要先解决你房子问题。”让王祥康感动万分的是,听说征收的消息,弟弟王祥洪和妹妹王意娥异口同声地表态,会全力支持哥哥王祥康改善住房。
上周末签约,69岁的王意娥从宝山赶来,她和嫂子陈美娟不约而同穿上了红色上衣,高兴之情溢于言表。“阿拉这个阿哥对我们几个阿弟阿妹付出特别多。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他们两口子全力以赴帮我们。希望动迁能改善他们老夫妻的晚年生活,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都写了委托书,就是配合配合再配合!”
在王意娥眼中,哥哥王祥康是特别有担当的一个人。“父母去世得早,祥康不但是哥哥,还承担了父亲的责任,尤其是上面的几个哥哥去了外地后,留在上海的,他是最大的,特别照顾我们几个小的。”
王意娥回忆,自己插队离沪后,每次回来探亲都住在哥哥家。“朋友来看望我,嫂子买菜做菜热情招待。我女儿是知青子女,回沪后也是住在这里,直到毕业结婚后才离开,真的没少麻烦他们。”
弟弟王祥洪对王祥康也是满怀感激。“当年儿子户口回沪时,正好碰到高考,是嫂子一趟一趟跑派出所,在高考前解决了儿子的读书问题。”王祥洪说,现在哥哥终于可以住上新房了,大家都为他高兴,原来的房子太破旧了,苦了这么多年,真的太不容易了。
家风的传承
“当年嫁到这里的时候,就知道这家人很不容易,条件很差。但我不看重这一点,我看重的是人品。”说起弟弟妹妹的大度,陈美娟感慨万分:这些年听说过太多利益考验下的家庭纷争,但征收不但没有让王家产生分歧隔阂,反让一家人更团结、更和睦了。
王家兄妹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很大。王祥洪告诉记者,“父母从小教育我们,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兄弟姐妹间要团结,身体健康、家庭和睦才是第一位的。”
陈美娟回忆,婆婆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婆婆在世时,周围邻居都尊称她‘太婆’,在102弄,大家有什么大事都会找她商量。”陈美娟说,当初住在这里的也有高级知识分子,但没什么文化的婆婆却和他们都谈得来。
王祥康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母亲舍小家,把5个子女都放了出去,只留了一个在身边。这样的胸怀,包括她平时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的方法,都让兄弟姐妹们从小耳濡目染,这就是家风的传承。
“这次征收也一样,生活在这样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有这样的弟弟妹妹,是我们的福气。”王祥康说。
本报记者 屠瑜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