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家门口的“学校”(中)
第20版:金色池塘 2021-12-17

家门口的“学校”(中)

摄影/赵海银

编者按:

当下,一些老年人的生活很精彩,有健身的,有唱歌的,有舞蹈的,最有意思的居然还有搬到郊区,在老农的辅导下学习农艺的。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很多老年人年轻时因种种原因,只能选择克制甚至放弃自己初始的爱好。退休后,没有了事业的压力和生活的羁绊,社会又提供了诸多条件,老年人圆梦,学习点新东西就水到渠成了。

家门口的“党校”

周伟民

我们小区党总支很重视党课教育。我印象深刻的大型党课就举行过三次。一次是请市里的老干部演讲团的讲师讲“四个自信”,讲得很精彩,令人信服;一次是请复旦大学教授来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很受鼓舞,尤其是说到,有人担心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衰竭时,教授笑着说。我们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都是智力型人才,将来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都靠他们。这些年中国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也证实了党课的分析是正确的;还有一次党课是主题音乐党课,党总支请来了一支弦乐四重奏小乐队,一个人主讲,而小乐队则用各个时期著名的音乐作品,来演绎党史、革命史,令人耳目一新!

我还想说的是,除了党总支安排的党课,我们小区很多优秀的老党员,经常以他们优良的作风、无私的奉献,表现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让我敬佩:在刚刚开始垃圾分类的时候,很多居民经常没有严格分类,干湿垃圾混在一起,也不分垃圾桶,湿垃圾放在塑料袋里也不自觉地倒出来,一扔了之。我发现每天早中晚都有一位戴眼镜的师傅,在垃圾箱前默默地忙碌着,把干湿垃圾分开,并且把湿垃圾从塑料袋倒出来,并将塑料袋收集起来。有时晚上搞到很晚。

我原以为是居委专门请来帮助垃圾分类工作的环卫工人,没想到,在一次党员会上书记表扬了这位戴眼镜的师傅默默奉献的精神,我才知道,他也是我们小区的一名普通退休党员!让我肃然起敬!他用他的行动给我上了一堂让我难忘的党课!

我的“农业大学”

徐琏

在乡村有一个小院,屋前栽树,屋后种竹,有田间的“草盛豆苗稀”,有村头的“暧暧墟里烟”,晴耕雨读,安度余生,这是我多年前的夙愿。退休后,这个梦想居然变成了现实。乡下表姑妈在她的宅基地上,盖了间小屋,邀我离开喧嚣的城市,回归田园。

归去,我不做闲人,我开始学种田。在泥土面前,我是目不识“苗”的小学生。于是,东界的梁好婆,西宅的汉忠伯,河东的卫昌哥,浜西的丽华姐,全都成了我的“任课老师”,他们耐心地教授我农业知识。

首先,认识一些常用的农业工具,什么锄头、镰刀、钉耙、铁锹等,上镇里一一购得。然后,学着农作物种植。冬瓜、丝瓜、南瓜容易种,用斜刀在地边挖个小坑,把秧苗根部埋进土里拍实,浇足水,在其成长期间略施薄肥。我种的冬瓜,藤爬在一人高的砖堆上,有一年,结了十几个大冬瓜,吃不了,搬回城里,送同学、送朋友、送邻居,让他们都来分享我的丰收喜悦。

在城里菜摊见到的丝瓜,价格不菲。实际上丝瓜种植起来最容易,丝瓜很“贱”,生命力特别旺盛,一开春,去年种过丝瓜的地方,星星点点蹿出许多丝瓜幼苗,选择入眼的移植就是。丝瓜喜欢爬高,越高越出风,结的瓜又粗又长。

南瓜种植起来有些烦难,在它生长过程中会生出许多枝叉、枝丫,为防止与果实争夺养分,需要打枝摘除。

我种过当地农民每家每户必种的蚕豆黄豆赤豆、辣椒番茄落苏、青菜韭菜芹菜莴苣,还种过当地人都觉得稀罕的百合、秋葵等。在乡村的“农业大学”,我学到了本领,也感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小区里的健身课堂

楚楚

真没想到我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会被人称为“爱运动的女孩”,老朋友见面便夸我好看,而且是精气神由内到外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健身引起的。

每个人对健身的理解都不一样。跳广场舞的,在公园里跑圈的,执着于每晚游泳的,人人都在健身,人人都在谈论健身。

外面有些健身房比较商业,教练流失率快,体验不太好。女儿带我去了小区附近一家健身工作室,让我了解到自己的身体和应该如何运动,主要目的是什么,想要练哪里,改善含胸驼背,瘦腿,瘦肚子,还是增强心肺功能,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目的、时间、经验来做选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周保持三四次中等强度的运动比较好,像我平时比较忙碌,每周至少一练,几组科学的训练项目,或练全身,或分开部位有针对性地训练,“练得勤不如练得巧”。

从事多年专业健身教学的李店长很有责任心,他不是简单地教几个动作,而是传达他的经验,比如说肌肉的发力感或动作的细节问题。肌肉锻炼可以燃烧热量、增强骨密度、减少受伤,尤其是关节受伤的几率,还能预防骨质疏松。这正是我需要的。以前我做操把腰扭了,打球把脚崴了,不小心撞上桌角,一大片淤青整整一年才会褪掉。不会运动,也不知道怎么练,索性回家就躺平了。现在通过运动让骨骼强壮,让身体变得柔韧,增加核心力量,也有助于防止一些运动损伤。

每次健身前要充分热身,之后做好拉伸。平时注意对增肌和减脂有效的饮食法等。健身房也是学校,通过健身,我的精力充沛了,整个人更有活力了,做事效率也高了。

没有围墙的学校

吕庆

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新迁的小区,就是一座没砌围墙的学校,不用报名,无需注册,也不像老里八早孔子的学生那样交“束修”,只要和老师相视一笑,简单地交流几句,就成了“学生”,人家言传身教,让你心里暖融融的,有股返老还童的感觉。

那是一个秋凉的早晨,我在小区里做着打太极拳前的热身运动,看到不远处的林间小道上,有人在跳“华尔兹”。我一路扭着腰往前看个究竟,原来是一男一女面对面拉着手,缓慢而有节奏地往前走数步,再往后退数步,在原地转圈子。那女的一脸灿烂,极富亲和力,边动边轻轻地唱着“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有人告诉我,老先生一年前因中风半身不遂,老伴年迈,无力为他多做什么。见此,左邻右里经常轮流把他接到楼下散步。他的这位“舞伴”也是该小区居民,退休没几年,是社区学校特聘的舞蹈老师,轮到不上课的日子,就义务教他跳“华尔兹”,助他康复。

日子一长,我发现这里就是个“大妈大爷舞蹈班”,悄悄一数,连老先生在内,不多不少10个学生,几乎个个鹤发童颜,却不同程度地存在行动不便的情况。老师教的不是华尔兹,是她根据这些老人的肢体状况自编的“健步舞”。大概她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朝我招了招手,我往前跨了一步,就此成了她的学生兼“助教”。

老先生很乐观,见到我总喜欢说几句,但他口齿不清,我半天都没听懂。一天,他抖抖豁豁地摊开手掌让我看,哦,掌心上一行秀气的钢笔字:“没有围墙的学校”,我跷起拇指,不停地点着头……

银发合唱团

王克

每星期三的下午,长兴岛文化馆四楼的教室里就会传出悠扬的钢琴声,老年大学唱歌班又开始的上课了。

班里的学员不是半百就是花甲,有本岛的,也有江南、振华务工人员的父母。他们有的掉了牙,有的秃了发,有的戴上老花镜还是看不清手中的谱子,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歌唱的热爱,不妨碍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他们很多人不识谱,更不懂节拍。而且音不准、气不足,教会下一句,忘了上一句。但你看他们全神贯注、孜孜不倦的样子,心里会涌上由衷的敬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唱歌班里的老徐,他是农场老知青。鼻梁上架着厚厚的眼镜,嘴里除了残缺的门牙,其他都掉得差不多了,说话漏风,听起来很吃力。但他喜欢唱歌,除了节假日,每次上课他都风雨无阻,是班里的“铁杆”学员。一次台风过境,其他的学员都电话告假,但老徐顶风冒雨,打着刮坏了的雨伞来了。他站在教室里,脚下一片水渍。老师看着被淋得湿漉漉的老徐,深受感动,破天荒地给他一个人开了小灶。这节课成了老徐炫耀的“资本”,碰到熟人就会“侃”一番。

老徐告诉我,像他这样的学员好几个,都是从“零”开始。现在能跟着钢琴的伴奏同步地唱歌了。今年镇上的文化节,合唱班代表老年大学登上了舞台,还得了一个鼓励奖。

学校开设了各种班,有唱歌、书法、绘画、电脑,满足了各层次的不同需求。老徐说,现在的老年大学已成了镇上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侬来啦?侬来唱歌,我教侬!”老徐对我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