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夕,一场特殊的讲座在浦东潍坊路街道五峰书院举行,主题是一个人人避之不及却迟早都要面对的话题——死亡。主讲人名叫顾洋,她是上海为数不多在社区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员。这堂看似“触霉头”的课程,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听讲,有人是为了学习,有人是为了疗愈,还有人则是来感悟人生。顾洋说,“生死学”课程其实一点不丧,直面死亡,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90后”女生顾洋是福寿园首席生命教育讲师、生前服务规划师。毕业于韩国梨花女大的她,回国后几经辗转进入了殡葬行业,最初的工作是推广和传播“生前规划”理念,却发现这一工作举步维艰。自从业以来,面对排斥与拒绝几乎是家常便饭。顾洋觉得,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忌讳谈论死亡,当下社会对于生命教育的欠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会无比恐惧,这源于大家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接受死亡这件事。而在人生的最后一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包括遗产的分配、临终前的治疗方案等等,如果没有安排妥当,很容易引发矛盾。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预先立下遗嘱、预嘱以及生前契约来避免,可以让人生最后一程走得更加从容,有尊严。
顾洋说,当下生命教育主要是高校和医院开展,前者难以走出校门,后者为时已晚,而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进入社区推广。
从2019年开始,她陆续在社区做生死教育的尝试,如今顾洋每周都会在浦东潍坊路街道五峰书院开设生命教育讲座。开课两年多后,她的感受是,市民对生命教育极其需要,现有的资源服务远远不够。
为了减轻学员对死亡这一沉重话题的忌讳,顾洋设计了较为轻松的课程,分享自己的从业经历,用宗教、哲学、传统习俗、东西方文化中对生死的理解,来引导学员找到答案。“往生世界什么样谁都不知道,但生命教育可以提供一个模板,让他们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
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找到顾洋希望办一场生前告别仪式,在交代完告别仪式的种种细节后,她说了一句让顾洋很是震撼的话:“以上就是我的死亡答辩,希望老师给予建议评价。”在这位老人看来,人生的谢幕就是一场毕业典礼。
对顾洋而言,死亡就像一个戴着恐怖面具的老师,但若鼓起勇气直视这张面具,会发现它的仁慈无私,并且学习到:当下的每一刻都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本报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