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智己L7 Beta体验版下线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拟人驾控、数据驱动、跨屏互动……上海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新赛道上迎来新成果。
今天上午,在上汽集团临港智能工厂,200辆智能轿车智己L7 Beta体验版下线交付,启动全国9城的“都市巡游”。从立项到首车下线交付,智己汽车仅用了22个月。团队通过并行开发、跨界联合攻关等方式,集成了行业领先的众多智能化尖端技术,实现行业“智”造新高度,打造新一代智能网联新终端产品。
一年拿下125项国家专利
近一个月,仅上海市场的新增车辆60%是新能源。汽车本身从封闭走向开放,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继手机之后,与消费者紧密关联的又一大移动智能终端。
“这个想象空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鞭策着我们把高性能新终端产品快速推向市场。”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介绍,“多新并举”是智己项目巨大的挑战,它是平台、三电(电驱、电池、电控)、软件、动力的合成开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车型焕新。
新终端,新在哪里?比如,高端纯电架构提供先进的四轮转向和四轮驱动;采用全新域融合中央计算数字框架,智能驾驶、智慧计算、智慧座舱、智慧伙伴“四大域”控制器高度融合,借助多芯片实时数据交互和以太网光速通讯,使汽车成为一台可以移动的超级计算机。
首次将SOA平台引入汽车界,从底层打破各功能间的界限。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SOA软件平台可以调用汽车上的近千个硬件,带来像智能手机一样的海量应用软件,从而提供丰富的智慧服务。
成立首年,智己汽车已荣获国家授权专利共125项,覆盖整车集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人机交互、数字技术、整车外观设计等类型。“绝大部分发明人是85后、90后的年轻工程师。在迅速和高效地推进产品研发的同时,我们有很多原创性的技术。”
一月迭代88个软件版本
面对智己L7多新并举的开发挑战,智己汽车探索出“敏捷开发”的创新方法,通过“边设计、边开发、边集成、边迭代”的方式压缩开发周期。
上汽在云服务、芯片、实时操作系统方面持续投入和布局,为智己奠定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智己联合斑马、零束、延峰等公司,采用多轮攻坚大会战的形式逐一克服困难,提升开发质量和效率。在过去一个月里,智己L7软件共迭代了88个版本;智己APP更实现了两周一迭代。“敏捷开发”的开发方法最终跑出了22个月的“智己速度”,初步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刻的智能汽车开发模式。
“好的底盘、动力与安全性这些传统的性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算力的提升、智能场景的迭代、OTA(空中下载)的水准和成功率。这些基于软件和数据的能力,是将来智能汽车真正核心的差异化竞争点。”刘涛介绍说。
智己已经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能够在非常复杂的路况下做到40分钟零接管。
首批下线的200台体验版,也是一种“数据煲机”的交付方式。“功能与性能都需要后期大量的数据帮助进一步验证。这些车可以采集不同城市各种自动驾驶的数据,通过云端,实时回传数据,进而迭代现有系统。”
一屏点燃新消费需求
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已有不少玩家。如何在短时间内开创一个有影响力的新终端产品,是摆在智己团队面前的最难之题。
“再强大的技术,都不是用来炫技的,而是用来打动用户的内心。所有的技术开发都是为了满足新消费需求。”
一个小故事验证了智己技术创新的初心。智己L7的中枢屏一开始准备采用科技感更强的车载弧面屏,智己汽车与合作伙伴为此展开大量的研发工作,模具开发也基本完成。但在实际上车匹配时,大角度弧面屏的质感并不尽如人意。
智己汽车选择听取用户的声音,邀请了天使轮用户盲评。调研结果是每位用户都认为平面屏比曲面屏在车载环境的体验会更加理想。弧面屏虽然有着更具科技感的结构,却有着10毫米左右较宽的黑边,而习惯用智能手机的新一代消费者认为这种“黑边”不符合审美。
在临近造车前换屏,时间太紧张,风险也更大。但研发团队细致梳理进度,并与制造团队、工程团队、软件团队协同作战。最终,用不到4个月时间把一块优秀的AMOLED中枢屏呈现给用户。
智己首创“净味工坊”,出厂状态的车内空气质量可达到普通新车使用182天后的状态;在中控屏上,通过高精地图与智能驾驶的结合,用户能直观地了解到长实线何时开始、按照目前的交通路况最晚何时变道;智己还设计了一套针对用户数据权益的全新玩法。团队坚信,能打动内心的体验才是智己追求的用户体验。
上汽正加快向用户型高科技企业转型,智己汽车将是上汽全面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智己汽车要紧紧围绕‘以用户为中心’,争创中国智能电动豪华品牌新标杆,为上汽全速驶入新赛道,为上海培育壮大新动能,作出更大贡献。”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说。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