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H赛事)
上海赛艇公开赛(D赛事)
F1中国大奖赛(P赛事) 本版图片 记者 李铭珅 摄
今天下午,“上海赛事”品牌认定发布会在上海棋牌院举行,包括上海ATP 1000大师赛、F1中国大奖赛、上海马拉松在内的18项赛事榜上有名。以“心跳”为核心理念的品牌标识也同时出炉,未来,这一标识将伴随赛事一同成长发展,释放更多活力。
“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为“1+3”模式。“1”是指创建一个“上海赛事”品牌,简称“S”品牌,包括一次性举办的赛事和常年举办的赛事两个类别。“3”是指常年举办的赛事依据赛事特点和城市发展需求分为“P”“H”“D”3类。四者如同一座“金字塔”,激发着申城体育潜力的同时,也彰显着上海的城市软实力。
有名 有实
近年来,上海体育赛事发展迅速,但在赛事体系构建、赛事本土化特色挖掘、赛事品牌影响力提升、赛事赋能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为让更多世界顶级赛事在上海成功举办,让更多专业特色精品赛事在上海脱颖而出,加快建立与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市体育局结合上海现阶段赛事特点、全球体育赛事格局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做法,建立了“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
“怎样的赛事能够符合‘上海赛事’的定位?什么样的赛事是这座城市需要的?”“上海赛事”品牌认定工作小组专家、上海体育学院教授黄海燕谈及此次认定的初衷时表示,“建立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不光要有名,更应该有实,这次赛事认定体系的建立,是全国首创。”
从两年前开始,市体育局就与各方面策划相关课题,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供建议与帮助。“围绕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目标,我们对标了世界上多座体育名城,参考相关经验,寻找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为例,除了每年举办的澳网和F1大奖赛等国际赛事,区域内还有不少“草根赛事”,参赛规模及规格都获得相关认可,这也成为上海努力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P”赛事指Premium Events,即顶级赛事,指在上海赛事体系中处于塔尖的赛事,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范围内的顶级赞助商、主流媒体以及观众有较强吸引力和号召力;“H”赛事指Hallmark Events,即标志性赛事,指能够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传播上海城市文化、与上海城市气质相符合、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赛事;“D”赛事指Developing Events,即为培育型赛事,指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赛事。
“上海赛事”品牌认定标准包括赛事能级、办赛者资质、赛事规模、财务状况、城市曝光5个一级指标。在综合赛事各项指标得分和“上海赛事”品牌评审小组的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了第一批“上海赛事”品牌名录。
有缺 有盼
在此次“上海赛事”的品牌认定中,“培育型赛事”(D赛事)的出现尤为受到关注,相比于其他两类,这类获得品牌认定的赛事,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金字塔”的根基,也让更多自主品牌赛事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标杆和目标。
“与许多国际体育赛事名城相比,上海的自主品牌赛事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我们希望通过品牌认定,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规格和能级,打牢城市体育赛事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市体育局相关人士透露,在本次获评的“D赛事”中,就有从城市业余联赛发展起来的“生力军”,“像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就是典型的例子,依托路跑的热潮,不断提升赛事规格和服务水平,在参赛人数和影响力方面逐年提升,让人看到相关产业的巨大潜力。”
在市体育局上个月对外发布“上海赛事”品牌认定申请指南后,共计收到超过150多项赛事的认定申请,其中就有不少城市业余联赛的分项。市体育局希望,通过这次的认定结果,不少办赛主体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也能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这个认定体系能让更多赛事相关方有前进的动力,带动上海的体育赛事和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有管 有扶
暂时未能入选的赛事有了新目标,获得认定的赛事,也并非“高枕无忧”。市体育局表示,会对首批入围的18项赛事进行动态追踪管理,让“管办分离”进一步科学高效。同时,未来获得“D赛事”的项目将得到相关的资源扶持。
“上海赛事”品牌认定工作未来将成为上海体育赛事的一项常态化工作,逐步形成“成熟一批,认定一批”的“上海赛事”品牌认定体系发展模式。
“这次能够入围的赛事可以说是申城相关行业的佼佼者,但获得认定,不该也不会成为终点。”黄海燕介绍,未来的一个周期内,相关专家将根据相关的评审标准,对赛事进行动态跟踪。同时,与大数据等高科技的结合,
也有效提高了体育局的监管职能和效率,“上海每年有许多赛事,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模式,对建立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能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上海赛事”认定体系期望起到的作用。未来,市体育局也将探索使用更加多样化的体育赛事管理服务工具,为自主品牌赛事培育、体育赛事影响力提升、体育赛事综合效益释放等提供更多支撑。
今天的会上还发布了《体育赛事服务认证要求》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体育赛事在服务认证方面的空白,具“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这也意味着,上海自主品牌赛事今后不仅可申评“上海赛事”,还可申请“上海品牌”认证。
本报记者 陆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