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电话、短信不断
“请将您的个人信息上传,来证明您不是马女士……”当市民朱先生一次次接到这样的来电后,气愤直呼“崩溃了,真的要崩溃了!”半年多前,他的手机号码被人在金融平台上注册了账号,还贷了款。从此,平台“催还款”电话打来50多个、短信发来60多条。面对如此“狂轰滥炸”,朱先生多次与平台交涉,但莫名的“骚扰”仍无休无止。无奈之下,朱先生走进本报读者接待室,向“帮侬忙”寻求帮助。
手机号码“被注册”
今年6月5日13时30分,他收到金融平台发来的“还款提醒”短信,提示他“本期账单应还112元”。这突如其来的信息,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连这个平台的App都没下载过,怎么会注册账号,又怎么会向平台贷款呢?”朱先生立即联系金融平台客服,对方核实之后称,是一名“马女士”注册了账号,用的是177开头的手机号码。“这个手机号码,确实是我正在使用的。但是,我根本没有用这个手机号注册过什么金融平台的账户,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面对朱先生的质疑,客服却再无回应。
催还款电话不断
让朱先生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半年内,他竟然遭遇了“催还款”短信和电话的“密集轰炸”。
“电话都是晚上七八点打来的。半年来,我接到50多个了!”朱先生无奈地表示,其中最晚一次竟然是深夜打来的,弄得睡眠本就不好的他彻夜都无法入睡。据朱先生回忆,短信的频率大约接近3天一条,总共有60多条。
忍无可忍的朱先生来到嘉定区叶城路的金融平台总部,想同对方当面协商此事。一名谢姓经理接待后称,平台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要去调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跟我说,姓马的这名女士找到了。但是,对方不想更改号码,他们也没办法。至于这个‘马女士’是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的,他们没有告诉我。”朱先生向相关部门反映了情况,还来到位于外滩的金融平台办公室交涉,但始终没有结果。“他们承诺得花好稻好,跟我说会解决问题的,可到最后电话短信还是照样没完没了,我是烦煞忒更加急煞忒!”
半年多问题没解决
之后,每当朱先生一次次找到客服时,对方只是表示,要核实他的身份,不然无法处理。这样的回复,让他感到“很过分”,“我都没有下载过App,我也不想下载,凭什么收集我的个人信息!”
记者拨打金融平台客服热线,一名客服人员在记录情况后表示,将核实并处理,需等待回复。记者辗转致电朱先生先前联系的那名谢姓经理,对方表示,自己已经离职,据他回忆,当时问题“应该已经解决”。不过,在得到否定的答复之后,他给了记者一名黄姓经理的电话。记者拨通电话后,得到的回复是:对这件事情“有印象”,但自己不负责处理这类问题,还是需要找平台协商沟通。
“马女士”还在借款
更让朱先生“细思极恐”的是,这名用他的手机号码注册账号的“马女士”,曾还过两次款。但很快,又先后借过两笔钱。“因为,这个数字在不断地变化。今年11月5日,我收到的短信上写着:欠款为105.7元;12月5日,短信上显示的‘欠款金额’,又变成了107元。”
“她是谁?她是怎样用我的手机号码成功注册账号的?她又是怎样一次次绕开‘注册账号’的‘同意’获取贷款的?”这些问题,都没有人能够回答,朱先生感到很没安全感。“老实说,我都快神经衰弱了!我希望,金融平台能担起责任,严格审核用户信息,取消注册账号,保障我的信息安全和生活安宁,我真的是折腾不起了!” 本报记者 徐驰 王新华
律师观点
平台未核实身份 应承担法律责任
对此,上海善法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秦裕斌表示,如果朱先生确实没有在金融平台上借过钱,而被他人冒用身份的话,那么“马女士”可能涉嫌盗用他人的身份证和银行卡,那么,这位“马女士”就涉嫌盗窃或者信用卡诈骗。
同时,金融平台如果没有严格审核就直接放款,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秦裕斌透露,首先,对于涉嫌盗窃或者信用卡诈骗的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报警处理;其次,金融平台应当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加强对于借款人的资质和身份审核;再次,消费者也应该注重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本报记者 徐驰 王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