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硕果累累(摄影) 第一位儿童剧作家 每个过去的日子都值得纪念 喝咖啡是慢生活 地底下的国界 悠悠岁月街坊事 撩开掩饰的屏风
第12版:夜光杯 2022-01-24

悠悠岁月街坊事

吴永耀

小街马路还在,但三十年前就房已拆、人已搬,矮房变高楼。那天我无意中路过,触发了思绪燃点,穿越时空,仿佛闻到儿时小街的喧嚣热闹味,街坊的人与事又浮现眼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几多?故略记之。

先说说双胞胎的往事。

这家是无锡人,那时算是小街上有腔调的人家。一到三楼都是他家住的,“文革”前就有黑白电视机和私家电话,记得那年国庆游行,他家是足不出户看实况转播。男主人以前打理过汽车修理铺,公私合营后成私方厂长。可能对人比较宽容和气,他倒没有受过大的冲击,只是腾出二楼让给社会上居住困难户住。家有2个小孩是双胞胎,大家按他家称呼叫大弟和小弟。

男主人有一喜好喝酒,而这一喝酒方式又很奇特。每当夏日晚上纳凉之时,女主人会拿出一把扶手上能装杯子的藤椅放在门外窗下,然后男主人赤着膊手拿一杯用玻璃杯装的半斤深红色的五加皮坐在藤椅上慢慢咪。不见下酒菜,噢,有的,另一只手拿着两块白煮豆干,咪一口酒,咬一口豆干。酒咪完,他会双手击掌几下,不一会双胞胎其中一个会拿毛巾给他,然后把空玻璃杯拿进屋。

双胞胎是69届,那年毕业分配一片红,大弟到江西插队,小弟到无锡投亲插队。后来政策规定家中无子女照顾可回沪一人,小弟回沪,先在里弄生产组过渡,接着在区民防办车队当司机,后当队长。知青大回城期间,大弟也病退回沪,在里弄生产组干活。也许是血液中的遗传基因,他把一个不起眼的加工组在九十年代发展成颇有知名度竞争力的制冷设备企业,后来成为区工业集团的业务副总,当选过区人大代表,评上了市劳动模范。

其实,双胞胎是假的,大弟是男主人妹妹的小孩,他妹夫新中国成立前是做电气机械五金生意,在北京路有整栋洋房。小弟是男主人弟弟(家住无锡郊区)的小孩,因家中无子嗣,分别从妹妹弟弟处要个同岁小孩过继作儿子,对外称双胞胎。不过,双胞胎过继的事不像有些领养小孩一直保密着,街坊邻居和双胞胎本人对过继一事都知道。

再说说三舅姆的旧事。

三舅姆是宁波人,以前街坊邻居有个习惯,开始按照辈分叫,叫着叫着由称呼变成了名字,男女老少都跟着叫。三舅姆就这样成为名字。弄堂里还有一老妇,年轻时嫁过来人们叫她新嫂嫂,过了50年,大家连小孩还是叫她新嫂嫂。

她是个家庭妇女,住在三层阁,不大,仅六七平方米。但她有一个习惯,每天下午把地板和楼梯擦得一尘不染,床单和被子也整得像新房,忙好了一个人总在底楼的公共客堂间静静地坐着。三舅舅很多年前一直在香港撑船的(在远洋货轮当船员),印象中难得回来几次。听人说平时三舅舅隔月会寄些港币给三舅姆。尽管港币数量今天看来不多,但在当时时不时有外币汇款也算是件街坊羡慕的事。

三舅姆家无子嗣,后来三舅舅家亲戚的儿辈过继给他们,印象中也无大的走动,过了好多年,过继过来的儿辈有个女儿从小寄养在乡下,大了要回城读书,于是商议孙女住在三舅姆处由她带大,正好与三舅姆作伴。

又过了好多年,听说三舅舅撑船不撑退休了,但叶落没归根回宁波回上海,仍然住在香港海员工会的宿舍。后来小街动迁了,就没了音信。现在那孙女应该也退休了。

小街往事,构成了那时都市人生的一个剪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