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
近30年前,上高中的我碰到试卷里一道题:199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多少亿元?答案是3万亿元!现在,作为报纸编辑的我刚处理好的文章标题是《上海市GDP(上海市生产总值)规模首破4万亿元》。数字令人印象深刻,背后的动力更令人振奋。
四天前发布的2021年上海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用四年就从3万亿元迈上4万亿元台阶,比2020年增长8.1%。考虑到百年变局与新冠疫情“效应叠加”,上海这两年经济平均增速仍有4.8%,足以说明发展韧性增强,实现了“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龚正市长指出,这些成绩首先是在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守牢安全底线中取得的,体现了城市韧性;其次是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中取得的。这个意义上,“4万亿”充满暖意与温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63.5万个,创历史新高,城镇调查失业率明显低于年初预期目标。我结识一位青年,早前是户外赛事运营公司白领,疫情导致赛事时断时续,他不仅收入“腰斩”,一度还处在“半失业”。他提到,上海率先出台社保“免、减、缓、延、返、补”等减负措施,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尽可能为企业减负,比如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等等,让企业和他挺过了艰难期,“有段时间,我会不自觉地弹《如果她问起我》(相对低沉的吉他曲),可现在,我爱弹《踏山河》!”
扩大就业中,第三产业功不可没,过去一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首破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6%,其就业吸纳能力也为上海就业增长提供了支撑。如今,上海服务和消费行业继续引领全国增长,令城市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全球最大的会员制商店——山姆把中国首家旗舰店开到上海。不仅如此,上海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4%,GDP比重为26.5%,尤其全市工业增加值也突破万亿元大关,体现了“上海制造”的强劲动能。与此同时,制度性开放持续为上海经济“加分”,随着“五个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全年交易总额达2511.07万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元,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蝉联世界第一……
站在“4万亿关口”,上海未来将往何处去?龚市长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22年上海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工作关键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一“稳”字,突出了把经济基本盘稳得更牢,助推市场主体化危为机,保障民生改善,同时另一个“进”字上务求实效,上海狠抓国家战略任务落地,持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五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怎么理解呢?我的一位邻居在著名车企工作,好些高端新能源车都有他的参与,在“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汽车”的竞争时代,谁能更迅捷更齐全地组织起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谁就有优势,“我们需要全球配置资源,全球共同创新。”他提到,作为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地,上海不光为新能源车开发提供便利,更为应用提供“场景”,“上海不只抓电池、电驱、电控,感知、决策、执行等核心产业链建设,还积极布局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不仅是上海乃至长三角,哪怕全世界的同行都能参与,共同提升汽车产品、出行服务、运营体系等的数字化水平。”
对于未来的上海还有什么期许,那位“理工男”邻居脱口而出一句网红名词——“星辰大海”。是啊,星辰与大海承载着我们拓宽视界的探知欲,追求幸福的坚韧度。上海啊上海,你的征途不就是“星辰大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