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萍
如何替幸福的人们表达幸福?我有幸赶上,悉心观察,认真采写。“作家奉贤行”的活动向不熟悉乡村变化的我们展示了精彩图景。奉贤行的第一站便是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李窑村。
车一停下,李窑村村口一栋栋白灰相间、错落有致的中式楼房映入眼帘。信步远眺,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以绿为基、以水为韵、以文为魂、以业为核”,江南水乡赋予的自然生态禀赋,在这3.18平方公里尽情显现。
走近李窑村,热心的村民杨勤芳和我唠起了家常。今年72岁的杨勤芳阿姨曾任李窑村妇女主任、农副主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作为李窑村今昔变迁的亲历者,杨勤芳深有感触。那时,不仅她家里穷,村也是个穷村。每到收割的时候,整个村只有一台收割机,村民要割麦子,只得等一家家用完了才轮到自己;数次招商引资,投资方虽感兴趣,终因交通等问题无奈搁浅。因为贫穷,村干部连饭都舍不得吃,区镇领导来,客饭都留不起。上世纪八十年代造的楼房板房,因年代久远,屋顶漏水、瓦片支离破碎……
乡村振兴,给户籍只有2396人口的李窑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村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村里对60岁以上的老人,一年四次重大节日,每次都发放很多食物。“去年重阳节,发了糕、牛奶、枣子、葡萄等8样东西,小小的山轮车装得满满的,临近区施工队的工人看了很是羡慕。”
近年来,李窑村通过股金、租金加薪金方式,筑巢引凤,打造具有现代品格、江南韵味、水乡特色的村庄。将原有的旧居打造成民宿对外出租,这个新生事物,对个别村民来说一开始并不是很理解、很支持,他们抱着观望的态度。很多人看杨勤芳是什么态度。杨勤芳说,她是第一个签协议书的。她将家里的三上三下大楼房出租,每天6毛一平方米,一年可收入5.3万余元;后面三地两楼和老爱人自住。她老爱人是镇保,一个月退休工资2480元;她是农保,一个月退休工资1400元。村里为了拉近农保和镇保的差距,对农保退休的老人每月增加300元,这样杨勤芳和她爱人退休工资加起来有近4000元了。菜是自家种的,大白菜、卷心菜、萝卜、芹菜样样都有了;鱼和肉到镇上去买。现在大块的肉他们一般都不吃了,经常是搞点肉丝,或者芹菜炒,或者大白菜炒,吃了更精细化了。
物质生活改善了,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村里睦邻点有老人活动室,很多老人每天吃好中饭就到睦邻点活动,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念快板、做游戏,不亦乐乎。
每天晚上5点半,李窑村家家户户房屋前、走廊、树下、道路、河边亮起了景观灯,“像皇宫一样好看!伲现在开心得来,困梦头里也要笑出来啊!”杨勤芳说。
伲村干部老苦哦。有个村干部,面孔晒得红了发黑;汗冒出来,几根头发粘在一起,像一个刚刚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小鸭子。杨勤芳发噱的话语,令我忍俊不禁。
当年李窑村很多年轻人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抛家弃子赴他乡打工,生活颠沛流离。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李窑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上海市美丽乡村”“奉贤区美丽乡村示范点”“奉贤区旅游示范点”“奉贤区和美宅基创建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愁,让很多游子归心似箭。“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李窑村,切切实实地实现了“城市繁华、农村繁荣、万物和谐、人民幸福”的精彩“蝶变”。
春节临摹莫奈的《日落时的雪景》,瑞雪丰年,应时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