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这些设计和冬奥一起“火”了
第22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2-02-16
冰雪创意正当燃——

这些设计和冬奥一起“火”了

“八仙祥瑞”系列徽章

复刻宋代建盏工艺的“冬奥官帽茶盏”

颁奖台上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传递冬奥火炬的机器人

“冰丝带”衍生品“倒影咖啡杯”

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

为获奖运动员定制的纪念版冰墩墩

北京冬奥会媒体餐厅的无接触配送

琳恩

北京冬奥赛事正酣,不少冰雪创意和冬奥赛事一起“火”了。吉祥物冰墩墩“一墩难求”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热门比赛场馆推出的文创衍生品、非遗创新助阵的颁奖花束和各种特许商品全都受到了大众和各国来宾的追捧。

与北京冬奥相关的各种优质冰雪创意不只是强劲的“话题制造机”和“种草机”,它们在讲述中国浪漫、传达体育精神、推动国际交流的同时,还燃起了民众关注冬奥、参与冰雪运动的激情。毫无疑问,这些冰雪设计凭借直抵人心的魅力,成为连接大众与冬奥的纽带。

中国萌趣,世界语言

在哪能买到冰墩墩?这可能是近期网友问得最多的问题。看那些冰雪健儿登上颁奖台,人手一个被松、竹、梅环绕的纪念版“冰墩墩”,网友“柠檬”戏称自己离“墩”差了一枚冬奥奖牌的距离。

冰墩墩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热潮,与其精巧萌趣、饶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有着密切关系。

没有见过冰雪,不影响对冰雪的热情和想象,作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雪和他的团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一直在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先是在吉祥物方案的递交截止之前,用20天一口气创作了16套方案;接着是在大年初三团队全员到位,开始对入围作品《冰糖葫芦》进行为期半年的修改。

最终,问题落在了如何“画”出一只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熊猫。作为运动会吉祥物,熊猫形象已被使用多次,珠玉在前,跳出框框并不容易。设计师们曾试着给熊猫加入祥云等传统元素,但都被冬奥组委的专家否决,整个团队面临巨大压力。

幸而,团队成员从冬奥新建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获得了灵感。他们给熊猫披上了形状如冰糖葫芦一般的冰晶外壳,以五色冰丝带作为脸部能量环。用曹雪他们的话来说,如果冰墩墩要滑冰,能量环就会幻化成冰刀,要打冰球就变成球棍,整个设计充满了面向未来的科幻色彩。

用现代设计语言向全球诠释中国浪漫的,不止冰墩墩,给冰墩墩设计带来灵感的“冰丝带”,是另一个典型例子。

为了尽可能让容积紧凑,“冰丝带”建筑被设计成东西两侧高、南北两侧低的自然双曲面,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在场馆投入使用之际,场馆团队就开始着力利用文创衍生品推广场馆的魅力,旨在让更多众人了解这个新地标。“冰丝带”衍生品“倒影咖啡杯”乍看只是一只泛着金属光泽的普通咖啡杯,然而,将它搁在配套的托盘上,“冰丝带”的倩影立即跃然杯壁。喝一杯“冰丝带”咖啡,新地标的形象就这样,通过设计巧思从舌尖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方寸之间,尽显匠心

事实上,冬奥周边的文创,从贵金属制品、徽章、旗袍、毛绒玩具,到文具、邮品、户外用品,包罗万象,人们不难从中找到自己的心头好。

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短片震撼世界。实际上,早在2019年,冬奥节气徽章一上市就已经人气十足,几分钟内即告售罄。每一枚徽章里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立夏”节气徽章,体现的是北斗七星在立夏时节斗柄指向东南方的天文现象;“小满”节气徽章,图案中的稻草人和忙碌的水车喻示农业生产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除了将节气引入徽章,设计师们还脑洞大开,请来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为冬奥会助力打call,人们熟悉的八仙也忍不住秀一把神通。在“八仙祥瑞”系列中,吕洞宾玩起了单板滑雪,何仙姑化身花样滑冰舞者,还有张果老冬季两项、蓝采和钢架雪车、韩湘子的冰球、曹国舅跳台滑雪、汉钟离雪橇、铁拐李冰壶,设计师们半开玩笑地说,八仙在冬奥运动中找到符合气质的项目。

在冬奥中“破圈”的还有非遗创新设计。来自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冬奥颁奖台花束,因为永不凋谢,又寓意温暖、祥和,受到广泛关注,海派非遗的国际性特征有目共睹。而这背后,是3个月的设计和5个月的培训、编结制作,每一束花耗时长达35小时,包含了设计者和技艺传承者的匠心。

将冬奥元素和非遗技艺融合的,还有复刻传统建盏束口器型的“冬奥官帽茶盏”。在极短的时间内,工艺师将经过晾干的茶盏坯体均匀蘸取一层薄薄的釉料,这种釉料取自一种天然铁矿石,经13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造,胎土和釉料中包含的铁元素自然析出,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了寓意未来与梦想的天霁蓝和金色辉映的斑纹。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创新设计,礼遇着全世界的宾客。

科技添彩,未来已至

引起热议的,还有在冬奥中得以应用的各种科技。

在开幕式上,96块小雪花形状和6块橄榄枝形状的LED双面屏,向世界完美呈现梦幻逼真的科技之美,令人印象深刻。舞台上每一个惊艳观众的细节背后还有AR、5G、裸眼3D、半实物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各种“黑科技”,使得创作者们在诠释中国冰雪的浪漫时可以不受限制地挥洒创意。

在上海不少艺术设计展览馆,人们已经提前体验尝鲜了其中的部分科技作品。显然,这些正在向人们日常渗透的科技,将再度颠覆设计师们的理念和思维。

而冬奥现场的人们还会注意到,从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到竞赛场馆,引导机器人、递送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巡逻机器人、收银机器人,各式机器人集结,俨然是人工智能设计的大比拼。

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滑雪机器人采用四足站立设计,工作时每两条腿固定在一个滑雪板上,不仅能高速滑雪,还懂得躲避人群、障碍。今后,这款滑雪机器人还将借助5G、无线网络等技术,与人们同场竞技,提升民众对滑雪运动的兴趣,将滑雪运动打造成新风尚。

令人惊艳的还有北京冬奥会媒体餐厅。这个被记者们称为奥运史上最智能、最聪明的餐厅,厨师和服务人员均是机器人,炒菜、上菜全程智能化。手机扫码之后,“大厨”便开始烹饪,“服务员”则会计算出最优路径,经由餐厅顶部的一条条透明的玻璃轨道,将菜品送抵餐桌。看着美味“从天而降”,就算是见多识广的记者,也忍不住掏出手机打卡。用专家的话来说,这种非接触式智能餐厅设计不仅能解决特殊时期的防疫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至少话题热度少不了。

冰雪创意正燃,这背后是冬奥与设计相互成就,创造出的新“流量密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