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丝带”两三厘米厚的冰面下,藏着嘉善企业碳减排的“硬核”技术 特派记者 李铭珅 摄
作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里,1.2万平方米晶莹剔透的冰面为全世界观众展现了精彩绝伦的竞技场景,优质冰面更是被盛赞“最美、最快的冰”,而这片冰场下,藏着嘉善企业碳减排的“硬核”技术。
与大自然的冰雪不同,“冰丝带”两三厘米厚的冰面下,埋了十余层不同结构,其中一层是密布的制冰管,流动着液态二氧化碳。据介绍,这是冬奥史上首次采用天然工质二氧化碳制冷技术替代传统制冷剂氟利昂制造的冰面。而在“冰丝带”地下核心功能区的制冰机房,6套二氧化碳制冷压缩机组便是制冷设备的心脏,其制造公司的分公司就位于嘉善县大云镇中德生态产业园。
“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天然工质,在空气中本身就存在,将其作为一种资源用于制冷,非常高效,制冰质量和环保性能好,又非常安全。”公司经理贺红明说,2020年下半年,公司多次与国际奥委会的技术专家和顾问研讨,并数次拜访国内的冬奥会专家团队,共同研究技术解决方案和疑难处理,最终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北京冬奥会结下了这段“冰雪奇缘”。
经过研究与设计团队的努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块通过二氧化碳制冷制造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低于奥组委提出的1.5℃标准,硬度均匀。“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数字,这决定了冰面的质量,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造出来的冰面温差小,整个冰面硬度基本相同。”贺红明说。
“相较于常规制冷剂,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后,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相当于约120万棵树实现的碳减排量。”贺红明介绍,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率先研发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压缩机,产品销往全球,此前欧洲一些重大冰雪赛事中也不乏其身影。此次冬奥会共采购了36套都凌压缩机,这些压缩机是迄今为止,市面上最大排量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压缩机。
“在我们看来,二氧化碳不是废品,而是一种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贺红明坚信,在“双碳”目标下,冬奥会是一个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可以推广到或催生很多系列化的新兴产业,未来可以应用于更多领域,甚至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本报记者 毛丽君 通讯员 马叶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