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东十八镇,泗泾第一镇”,松江的泗泾古镇行河而船、跨河而桥、依河而街、因河而镇,素有“百年看上海,千年看泗泾”之说。
泗泾古镇历史悠久,但建制变动较大,直到北宋时期,农民、渔夫以有鱼蟹稻麦之饶,取外波、通波、洞泾、张泾等四水之利,傍顾会浦(即今通波塘)筑屋定居,形成村落“会波村”,才被视为泗泾镇之开端。南宋时期,因地理变化,从华亭县城通往上海镇的主要水道由原来的通波塘变为洞泾港,会波村逐步东移,形成新村落“七间村”。元代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在七间村的基础上,这里逐渐发展成四通八达的小集镇,因四泾之水汇集于此,故取镇名“泗泾”,即四泾会波之意,这也是泗泾之名的开端。
此时,泗泾开始吸引文人墨客前来居住。元代大儒陶宗仪为避兵乱携家徙居泗泾,筑南村草堂,以耕读为生。他在田间作业之余摘树叶书之,藏于盎中,埋于树下,若干年后取出,整理成书,名为《南村辍耕录》。笔记记述了元代宗室世系、氏族、典章、掌故、诗词、戏曲,还记述了钱币、碑志、法帖等,是珍贵的元代历史资料。
古镇风貌区内拥有53处历史建筑,涉及著名史学家陶宗仪、明代书画家范允临、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申报》创始人史量才等历史文化名人,这里有着松江乃至上海的重要人文记忆。古镇内的安方塔、福连桥也值得一看——安方塔高35.18米,直径12.45米,每边长5.42米,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宝塔,整座塔为钢筋混凝土和木质相结合;400多年的福连桥则是泗泾古镇目前留下的唯一古桥,高高的桥身尽显江南古镇的风范。文 夏菁岑 图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