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
广告 冬奥随想 全球区块链前沿技术掀“中国风” “最大的变化是有了更好的互动”
第9版:上海新闻 2022-02-25

冬奥随想

潘高峰

一届非凡的冬奥会,让我这个对冰雪运动无感的人,也记住了不少名字。谷爱凌、苏翊鸣、徐梦桃、高亭宇……这些为中国争得荣誉的金牌选手,大名如雷贯耳;他们的故事,也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变得耳熟能详。

有一个人,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他的故事同样精彩,令人动容,毫不亚于那些在冰雪赛场上奋力拼搏的健儿们。他叫秦大河。一点不夸张地说,中国可以成功举办冬奥会,功劳簿上必须铭刻他的名字。

办一场冬奥会,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雪。不是普通的雪,而是密度比天然雪高3到5倍的人造“冰状雪”。

但在2016年以前,中国连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都造不出来。在西方技术封锁下,是70岁高龄的秦大河带领团队,连续4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科研攻坚,才最终造出“冰状雪”,实现中国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如果你以为这就是秦大河全部的故事,那就错了。

秦大河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31岁那年,他改行研究冰川冻土,从此人生“开挂”,成为同行眼中“疯狂的科学家”。42岁,他徒步横穿南极大陆。南极没有医疗条件,出发前,他拔掉了10颗不算健康的牙齿。40出头的人满口假牙,就是为了避免牙齿出现问题影响科考。

从南极回来,秦大河瘦了30多斤,但他凭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带回800多个珍贵雪样,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全部拥有南极地表1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此后,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冰芯实验室,通过他的雪样分析成果,中国对南极的认知,开始从跟跑变为领跑……

这一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精神,也让世人看到中国在更多领域的崛起。

但从秦大河的故事里,我们读懂的是,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片雪花,都凝结着难以想象的汗水与心血。

西方封锁,自力更生,实现逆袭……多少年来,相似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中国的每一步跨越,都有无数我们可能不知道姓名的人在背后默默奋斗与付出。这些不朽业绩,同样值得升国旗、奏国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