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瑜
2月18日《新民晚报》“帮侬忙”栏目报道了闵行区龙柏香榭苑小区居民的烦心事,小区维护“停更”长达7年,公共设施年久失修,一片破败,外墙得不到修缮,内墙渗漏成了顽疾。而这居然是由于业委会交接不畅,无法启用维修资金,管理陷入困境造成的,让人大跌眼镜。
这个例子可能比较极端。但数据显示,近年来,涉及业主委员会的争议纠纷都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自2018年来,全国范围内涉及业委会诉讼案件(不含仲裁)达到近86000件;去年1-11月,上海“12345”市民热线投诉中关于“物业管理服务类”有效诉求同比增长13.6%,其中“业主委员会”更是高频词。
可见,有些业委会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短板。业委会如何规范化运作,已经成为上海这座超特大城市发展中困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难点和痛点,对于人民城市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一位基层居民区书记坦言,他们同行之间聊天时,一讲到业委会大家摇头的多,一讲到物业管理叹气的多,因为人心百变,百姓百心,诉求不一样。
那要想管理好,基层是如何做的?从整体来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公司“三驾马车”运转得好,住宅小区矛盾与投诉就少,治理较为有序,但这其实非常难。那位居民区书记实话实说,“党组织对业委会的组建、运营有指导作用,如果要想太平,就要把自己装进去,像石磨一样慢慢磨。”
他解释,业委会在现有条件下,自我运作管理有困难。对业委会而言,有能力的人未必肯干,光有热心的人未必有能力干,有些很聪明的人肯干但不用好的心思去干。很多小区动不动上百万的维修基金,有些人就会想到业委会去钻营一下,比如影响物业公司的录用,决定小区维修建设的走向,最后这种人最可怕,也要防。
而在网上,也有很多业委会主任吐露心声,他们抱着一颗公心和热情做事,但往往得不到居民的认可,还要被居民质疑。
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一位人大代表在小组审议发言时直言业委会制度是有缺陷的。他拿自己住的小区来说,总有一部分业主对老的业委会不满意,要求改选,后来把老的业委会弄下去,成立了一个筹备组,前一阶段筹备组又要解散,一年中一直折腾。物业也被换掉,但新的还不如以前的。
“我刚开始以为就是一个小区,到房管部门去了解情况,发现已经是普遍现象。”这位代表建议,上海在人民城市建设方面,有些制度要评估一下,如何更加符合人民城市的要求。人民城市的建设还应该进一步重心下移。在社会治理方面,居民区作为最小的单元有一些薄弱环节。像业委会制度运行到今天,带来了不少问题,上海可率先破题。
上海市人大代表孙晔称,能让业委会规范的法宝就是控制它的“两个权”,一是“决策不能越权”;二是“事权与财权匹配”,借此契机,善用立法和制度进行补位,让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我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做一次系统的调研,请专家学者、律师、居委会代表、业委会代表、物业代表等多方组成的团队进行研讨,当年学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这套制度,究竟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破解,这是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