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自荣
袁滨忠这个名字,也许今天的年轻人不那么熟悉,但从前的年轻人、戏迷都是津津乐道的。这个一辈子从事沪剧表演艺术的演员,是沪剧界曾经的传奇式、了不起的后起之秀。他最大的特点是音色极漂亮,又高亢,他的乐队成员这样评价他:“像袁滨忠这样的声音条件,一百年大概只会出一个。”
我跟我的太太都是袁滨忠的粉丝,他那种咬字和发声令人陶醉不已。我们都十分感谢袁滨忠老师,因他的创造性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快乐。我甚至感到非常幸运,因为能和这样一个奇才在沪上彼此“相处”。而袁老师能得到我们这样的知音,想必也十分开心吧。
说起我的艺术启蒙,实际上是沪剧和评弹,上高中后,才逐渐做起了配音的梦。那时,我囊中羞涩,基本上都是从电台里收听和享受节目。我太太情况不一样,她丫头片子一个,却大模大样地出入剧场。
袁滨忠有不少代表作,但最有分量、在观众中影响最大的是《红灯记》(根据电影《革命自有后来人》改编)。他把李玉和的舞台形象塑造得十分有光彩,说他的艺术魅力可以迷倒众生并不夸张。上海出了一个这样的好戏,惊动了京城,且很快把它移植为京剧。上世纪50年代来,沪上曾有交响清唱《雷雨》的流派汇演,他作为袁派创始人被推选进剧组,演唱《雷雨》中的小少爷一角,大少爷一角则由王盘声来担纲。这场汇演在当时的上海引起极大的轰动,不但一票难求,也给戏迷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富有艺术才华的沪剧表演艺术家,居然英年早逝,去世时他才36岁,真是天妒英才啊!
退休之际,我曾满怀敬意写了纪念长文:《世上曾有袁滨忠》,当时还有戏迷投稿呼应。随后,我就马不停蹄地联络电台朋友组织了一场座谈会,还特地邀请了袁滨忠的好友梁波罗,以及钱世剑等(他后来成了专业沪剧演员),一起回忆和评说袁滨忠,那回说的都是上海闲话,因为都是上海人嘛。对了,十数年前,上海曾开过一场专门纪念袁滨忠艺术生涯的演唱会,可惜我错过了机会。
在我心中,沪剧艺术的两座丰碑——王盘声和袁滨忠永远不会倒,我们永远回味他们独特的声线和角色的情感色彩。这些沪剧事业的忠诚艺人坚守着沪剧阵地,让人可敬可佩。
我现在依然是电台的忠实听众,一如既往关注戏曲频道里七点的评弹、八点的沪剧。只是不知为什么,不大听到袁滨忠的演唱:他的《红灯记》《苗家儿女》等等。
不怕大家见笑,我曾有过一个强烈的愿望,极想当场听一听袁滨忠老师生活里的讲话,但后来我知道,这个心愿是永远无法实现了。为了沪剧的兴旺,为了慰藉老师的在天之灵,我想尝试以市朗诵协会的名义,策办一场向1959年那场沪剧八大流派汇演致敬的交响清唱晚会,当然亦是唱《雷雨》。由谁来担纲角色?我想用海选方法,在上海乃至长三角搜罗沪剧人才,不论专业与否,经考试,谁最合适谁就能站到台上去。“海选”法亦可对推动、弘扬本土戏曲起相当的作用。自然,将来演员班子搭好,我可能会自告奋勇担任会场主持,以一个老戏迷的身份和切身感受去主持,且全程用上海话来主持,相信会让观众有一份别样的滋味。观众若认可,将来这个晚会可长三角巡演,以扩大沪剧艺术的影响。
说到这里,我还是想问一声:上了年纪的你们,现在都还记得袁滨忠吗?这位了不起的沪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