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翻转”课堂  在线“弹幕”抢答
第8版:上海新闻 2022-03-09
新学期,不一样的大学校园

“翻转”课堂 在线“弹幕”抢答

上海海洋大学书法和篆刻的课程“一课难求”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易蓉 郜阳

近期,沪上各大学陆续开学。疫情之下,学子们的校园生活仍然丰富多彩。他们在学习哪些新知识?同学们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本报记者走进沪上四所高校一探究竟。

上海交通大学

直播教学

融合教室线上线下任遨游

刚刚开学没几天,又有多地传来新增确诊的消息,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几位学生要进行集中健康管理,上海交通大学“法语二外”班就有3位学生要暂别教室和同学。授课教师杜燕的课堂准时同步在直播系统上,不能来到教室的学生也能同步在线听课。

“直播只是线上教学的一种形式。”杜燕介绍说,这门课程还通过测试、头脑风暴、投票、抢答等多种线上小工具,增加互动和趣味性(见左图)。“比如,学生可以扫码利用小程序造句,或者评述阅读材料,学生们的回答以‘弹幕’的形式投在教室里的大屏幕上。混合式教学令线上观看直播课的学生和教室里的学生,同步深度参与教学。”

在杜燕看来,混合式教学是更有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改革趋势。疫情前她已开始参与慕课建设,疫情的推动下,更好的软硬件环境和更大的学生接纳度令课堂的“翻转”也成为教室里的“新常态”。目前,杜燕的这门法语课线下学时不缩短,增加了30%的线上内容,除了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等常规的线上资源学习,更多是课堂内的多元线上互动。杜燕对最近3年的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调研,学生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学生普遍认为这一方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沟通”;此外,在“拓展语言文化知识”“比较中外文化能力增强”指标上,学生也有非常好的反馈,这意味着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实现“翻转”的类似课程在交大还有很多。上海交大教务处在线课程负责人余建波介绍,一场新冠疫情加速了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上海交通大学的课堂也悄然发生变化。“教室线下教学+线上同步直播+课后视频点播”这种疫情常态化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化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到本学期,交大的课堂已有75%实现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接入4K高清跟踪摄像头、配置高清显示屏的融合式教室能够让几乎所有的课程得以随时启动“翻转”,开启线上同步教学模式;这些教室还能自动进行人数统计和二氧化碳浓度实时监控,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对学生进行适当分流。去年,上海交大还启动了“交·通全球课堂”计划,引入线上线下融合式“全球课堂”新理念,与全球高水平战略合作伙伴高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学生虚拟交换、线上课程学分互认。

复旦大学

校长授课

开设5320门次课程供选择

“什么是‘表型’?”几排各式手表的图片出现在大屏幕映出的幻灯片上,同学们笑了,思考也由此打开。“表型组”是被学术界认为继“基因组”之后生命健康领域的下一个制高点,将开启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新时代。——在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金力为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等7个院系的本科、硕博研究生同学讲授了专业课程《人类表型组学》的绪论课。

邯郸校区6412教室座无虚席,除了修读该门课程的100余位同学,还有来自相关院系的老师和旁听的同学。教室坐不下,有的同学就搬来椅子或站在过道。

课上,金力结合自己在复旦大学求学、科研的经历,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基因组学的发展历史和成就。“人类表型组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战略制高点”,开展人类表型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生物医学界的共识。表型即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下决定的生物体特征,基因之外皆为表型。金力表示,构建这一网络将成为解析生命健康的重要线索,实现更为精准地分型、诊断和治疗。他指出,由于复杂表型极其复杂的遗传机制,目前的研究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科学家的视角阐释了“好”表型和“坏”表型的区别。

据介绍,复旦本学期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共开设5320门次课程。

“各位同学大家好,看到这门课程的名称时大家也许会想,什么是生物安全?那在本学期内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讨论。”这就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新学期第一门课程《生物安全导论》的开篇。这门课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为引导,介绍了其中与转基因生物技术相关的法规,包括转基因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实验室安全等内容。

作为历史系大一新生的专业必修课,历史系教授黄敬斌总能在《中国古代史(下)》课堂上看到新面孔,近80位同学坐满整间教室。“看到新同学进来,我很开心。”新学期第一天,除了问候教室里在座的学生外,他也隔空给未能及时返校的同学问好:“有同学因为疫情不能线下上课,我都会全程录屏上传后台,方便大家线上学习。”这堂课,主要是宋、元、明、清史,黄敬斌介绍了以往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相关研究方法,现存的争议、将来可以切入的研究视角,让同学们能够对所学有初步了解。“专业的学习还是要有一定的深度,我课上每个专题都会提供参考书目,希望同学们能扎实地去读书,读相关文献、一手史料,为未来几年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020级化学专业的杨皓说:“新学期第一天上课,有一种久别重逢的感觉,和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在一起还是非常温馨的。”新学期选了11门课的他,计划可以多学习、多体验,比如选感兴趣的模块课,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期待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我和认识世界。他也说:“这需要时间和机会来慢慢进步。”

上海海洋大学

独家墨宝

琴棋书画类选修课“秒光”

新学期开学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2021级学生魏蔚就迫不及待和身边小伙伴们分享起了春节在老家出的“风头”。走亲访友时,小姑娘把篆刻有螃蟹图案或文字的印章作为伴手礼,可受欢迎了,印章上的螃蟹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或遒劲有力、潇洒清秀。“礼物太好了,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手绝活啊!”返沪前,亲戚们还纷纷跟她约定,来年要为每位家人定制一份“独家墨宝”。

无独有偶,该校信息学院2019级学生张蕴仪,在春节期间特意为爷爷奶奶写了春联。她“露”得一手好书法让全家惊喜不已。能把学校学到的“美”带回家,背后是上海海洋大学美育育人中心的支持。

“自2020年起,学校整合各类美育资源为学生服务,搭建美育实践活动平台”,上海海洋大学美育育人中心秘书长、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副院长郑建明告诉记者。仅在2021年,美育育人中心就开设了96门次课程,选修人数近4000人。

新学期,琴棋书画类的选修课程一出来,几乎就被学生“秒光”。

该校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师高榕负责学校的书法与篆刻类授课。据他介绍,目前三门书法篆刻类选修课程累计有近500名学生选修,而所有学生都是非专业甚至是零基础。“同学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人吃惊,书法和篆刻的课程报名也出现‘一课难求’的现象。这让我非常欣慰。”

在书法和篆刻的课堂上,高榕要求学生刻十方印章、写十幅作品,内容包括自己名字、父母生日、具有学校特色的螃蟹符号等。

这样的作业居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交上来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要求,质量也让高榕备感“惊喜”。学生们还自购了材质更好的印石、纸张,逢年过节时就送长辈、好友,有的甚至作为优秀的作品留在了学校。

上海科技大学

神奇科研

论文写作课教你找烧烤店

如果在高校课堂里,能学到“如何寻找一家庆祝毕业的烧烤店”,你是不是不敢相信?但在上海科技大学,还真有一门这样的课程,《生物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这是该校生命学院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怎样写第一封申请邮件,怎么搜索文献、撰写领域综述、发表学术论文,如何讲述学术报告、申请技术专利、撰写毕业论文,在这门“神奇”的课程里都能学到。

顾名思义,《生物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教的是研究的方法、论文的规范。然而,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发现,在课堂中学会的,远不止这些基本的教学内容——

2020级研究生刘思远则在这门课中学会了自我探索。他介绍,课上有充裕的时间让大家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来探讨,并且能够去实践。对于每个问题,老师给出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自己的“实践经历”,比如,怎么样找到一家适合庆祝毕业的烧烤店。

上过这堂课的研究生们都感叹,《生物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千变万化又不离其宗,“补充了除实验之外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也告诉我们如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合格的科研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