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曹可凡
盛小云
王滨梅
松江方塔
嘉定孔庙 记者 李铭珅 摄
由新民晚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和姑苏晚报联手发起的“寻宋江南”特别策划已经进行了3个多月。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昨天,长三角地区多位代表委员点赞这个源自去年疫情期间的暖心互动和文脉赓续活动,并就进一步推进长三角文旅融合提出建议。
审美之旅抚慰人心
“‘寻宋江南’带人们领略了长三角地区的古迹、文物、历史、文化,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抚慰了疫情期间人们焦躁的心态。”全国政协委员、编剧王丽萍说。
而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线上文化交流,更显示出其意义和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线上的呈现更加立体、更如临其境。“寻宋江南”也是这样一场通过媒体和网络实现的跨地域的文化交流。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卫视中心主持人曹可凡表示:“在我们现在无法四处走动的特殊情况下,通过这种形式帮助人们完成一次审美的过程,它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评弹艺术家盛小云认为,长三角媒体发起联动“寻宋江南”,非常有力地推广了江南文化,将诗意江南表现得淋漓尽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江南文化本身就是相通的,例如我们苏州评弹就不只是在苏州、更是在长三角地区都拥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例如上海就是在苏州之外评弹艺术最大的市场。”
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看来,“寻宋江南”里能看到长三角同源的江南文化,这当中的内涵与修养,能起到抚慰人心的作用。“以越剧为例,在疫情暴发之初,我们苏浙沪的各家院团和艺术家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在官媒和自媒体发布原创越歌,通过短视频MV和音频唱段,来抚慰人心、鼓舞士气,传播防疫知识,发挥了宣传作用。”她说。
继续挖掘文化“富矿”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南迁,是造就南方文化繁荣的重要因素,而北宋至南宋的这次就是离我们最近的第三次,所以‘寻宋’对于江南文化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曹可凡评价道,“文化的载体,有典籍、器物,还有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经历自然灾害和战乱难以留存,能在江南找到保存完好的宋朝建筑,并从中找到历史印迹,是非常难得的。”
在曹可凡眼中,江南的每个地方文化“矿藏”都是非常丰富的,他自己也主持了节目《斯文江南》,挖掘江南文化的宝藏。他期待“寻宋江南”也能继续把“江南”的命题做足,“弱水三千也不必只取一瓢饮”。比如,提起杭州大家立即会想到苏轼,而比东坡先生更早的白居易与杭州也有着不解之缘;又如,李清照在杭州居住多年留下无数优美词句,但为何却未写过西湖?“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跑,一个选题一个选题挖。历史有很多谜团,如果能通过江南的某一座建筑、某一个器物、某一段文字,引大家发思古之幽情,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他建议。
“寻宋江南”也是一个寻找、发现江南之美的活动。正是深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以及独有的自然风光、建筑村落造就了江南之美,因此很多地方成为影视剧的取景地。“不久前我们来到安徽黟县南屏村采风,当年张艺谋导演在这里拍摄了电影《菊豆》,古村落保存完好。在那里,我们目睹了一场稻田音乐会,当地农民与游客一起自弹自唱,农民们穿着戏服表演了黄梅戏,令人印象深刻。后来我们又在浙江农村采风,那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安吉是《卧虎藏龙》的取景地,绿水青山让人陶醉,在山上可以听到当地人唱的采茶歌……”
“长三角很多地方都可谓‘自然入画,画入自然’。人们的生活和自然,和文化融为一体,长三角的人文之旅从还可以延伸到更广的领域。”王丽萍说。
共同浇灌江南之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自古都把苏杭联系在一起,而从我们越剧流传区域看,流传最广的也是苏浙沪地区。这种温文尔雅的江南人文特色,侧面印证了苏浙沪自古以来人文相近的说法,长三角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王滨梅在此次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在线上和线下助推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播和传承的议案。
今年全国两会,盛小云就关注到江南文化联动发展的话题。她提出了以苏州评弹与长三角的江南曲艺文化的相关提案。她说,由江苏发起的、三年一届的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自创办之日起一直在苏州举办,建议下一步可以联动长三角其他省市,在各地设置分会场,进而联动整个长三角的评弹观众,进一步增加江南文化的影响力和受众面。因此期盼长三角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积极联动,努力共同浇灌,让江南文化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本报记者 邵宁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