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请来“运动爸爸”提高“阳刚指数” 蹦蹦跳跳开心加倍健康也加倍 户外活动2小时  小朋友怎样不再“圈养”?
第12/13版:上海新闻 2022-03-10

户外活动2小时 小朋友怎样不再“圈养”?

金宝幼儿园的孩子雨天在池塘玩耍

南西幼儿园里的小小男子汉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跟着“足球爸爸”动起来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报记者 马丹 易蓉 王蔚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及影响保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其中,对“幼儿在园不得少于2小时户外活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引起社会和家长关注。

从室内“圈养”到户外“散养”,除了体育运动还能让孩子怎么动起来,场地受限制该如何设计户外活动?记者近日走访调查发现,上海中心城区和沪郊不少幼儿园为此正在不断探索,克服场地、师资等问题,为孩子们设计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难点一 场地局促?用足校园里的“边角料”

活动场地不足,是位于中心城区的学校尤其是幼儿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也一直困扰着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的园长龚宏艳。但她说,户外场地局促,但不代表户外活动“停滞”,即便是“小场地”也可以有大作为。

南京西路幼儿园总部虽然没有成片的大操场,但是每一片“边角料”场地都被充分利用起来。去年幼儿园大修的时候,“圆弧形”门厅调整了布局,变成幼儿游戏的专享空间。架设在“小树林”里的爬笼,整合了墙体空间,让孩子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提升运动野趣。转角的无障碍通道底部空间变成了户外积木收纳室,孩子自己就能将积木收纳进量身定制高度的收纳推车,整理好玩具。以前遮阳避雨的六角亭被打造成了“多功能”户外活动室,孩子们最喜欢在这里用仿真砖搭建,用水粉涂鸦塑料墙布。周二上午,当阳光透过藤条洒落在六角亭之中,乐园1班的庄沁瑶和小伙伴们正沉浸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先搭出了一个井,而后又将它变成了长发公主的塔。

甚至,“邻居”们的空间也被借用来缓解场地紧张之困。“爱乐”绿长廊与隔壁的爱乐乐团一墙之隔,原本摆放在地上的花箱至少要占去半米见方的空间,如今植物都换成了“垂直生长”的模式,腾出空间增加幼儿活动面积。名为“阳光”的小操场上,每天都有小小足球队员活动的身影,而这片小绿茵场其实是曹家渡街道阳光之家的门廊,通过社区共建改造,资源共享,不仅扩大了幼儿运动空间,也让城市特殊人群能在孩子们的活力影响下变得更加阳光。

长宁区海贝幼儿园的户外运动场地并不算小,但是要满足19个班级、500多位孩子的户外活动,却需要精细的“分配”。为了把每一寸场地运用到最大化,幼儿园错时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并根据场地的质地开展不同的活动,不仅如此,孩子的活动并不是一定要按照“条条框框”来开展,而是可以在活动中自主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创玩法、自建规则。“孩子们可以尝试各种器材组合的玩法,老师们鼓励他们钻爬、滚跳、对战、追逐。”园长赵咏芳说。

难点二 时间不够?8个班级设计8张课表

保证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并非是近一两年才提出的观点。早在1989年,上海乃至全国的幼儿园就已经在践行这一学前教育理念。“以前的做法是把2小时打散在幼儿园生活中,比如,餐后半小时散步、午睡后15分钟户外活动等。但是,‘玩’也需要时间去探索,零散的时间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自主性,只有充分‘沉浸’在一个游戏活动项目中时,他才能找到自己最喜爱的活动,并在这个活动中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龚宏艳说,幼儿园重新调整幼儿一日活动作息,总部中班、大班8个班级各有一张“定制课表”,在上午对中班、大班各开展一场1小时15分钟的户外自主性游戏,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每天早上,被喻为“南西建筑大师”的周丁轩都准时到幼儿园报到。他是乐园6班的一名普通大班孩子,但是对户外清水积木的“痴迷”全园闻名。在他和团队的合作搭建下,天坛、埃菲尔铁塔、克里姆林宫等世界知名建筑都曾在校园里出现。小丁轩曾经历过数次失败,但是在两周为一期的自主项目活动中,他有了充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园内不断试错,园外和妈妈查阅大量的建构实物图,如今他已经成功搭建了近10个世界建筑。“老师越来越‘退后’,学会鼓励、欣赏孩子,而孩子们不仅在游戏中增加了活动量,还提升了认知、思维想象力、生活能力等多元智能。”龚宏艳说。

而在浦东新区锦绣幼儿园,老师们设计的活动主题不断变换,让孩子们产生许多奇思妙想。这几天,大班老师周雯琪带领着孩子们做起一项户外自主活动——创意无限“趣”游戏,各式各样的玩具建筑材料,在“小小建筑师”们的手里千变万化。中班孩子则在开展沙水游戏时碰到了难题。沙坑里,一条长长的河道已经挖好了,如何将外面水池里的水引进来。在老师的启发下,嘉佳和乐乐提出用PVC管搭建管道,可到了实地施工又发现管子、水池和沙坑是有高低落差的,水根本不会自己流进河道里。于是,另一组孩子提出,可以找几个水桶,采用人工运水的办法。小班的户外活动场景一天一变,面包店、公共汽车、消防车等满足了孩子与环境创造性互动的需要。

难点三 课程不足?挖掘大自然的点点滴滴

小脚丫第一次和草地“亲密接触”,“啊……”脚趾头不自觉都跷起来,一步也迈不出去。牵着老师的大手,试探着放平小脚丫,“咦……”慢慢迈出第一步,再踩下去,“嗯……没有牙齿。”“谁没有牙齿?”“小草没有牙齿,(是)软的。”脱下鞋袜,第一次光脚踩上草地,普陀区金宝幼儿园的老师记录下托班孩子的户外活动感受。刚开始推行“户外2小时”的时候,不少幼儿园都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把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没有合适的课程怎么办?而如今,像金宝这样把自然里丰富资源演化成校本课程的学校已经数不胜数。

在金宝,校园里没有传统意义的操场,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打滚的草坡、“好吃好闻”的梯田和果树、总是能挖到宝藏的沙池、需要用勇气征服的吊桥树屋和神秘的水泥管“山洞”……这所幼儿园为儿童创设了“尽可能接近自然本真的户外环境”,给儿童的自主探索提供最大的机会和尊重。幼儿园里通向户外二楼平台的通道看似不太人性化,楼梯没有一级“等高”,托班的孩子身高还不到1米,有的台阶甚至高过孩子的膝盖,另一侧的斜坡步道也是宽窄不一、凹凸不平。“但是不要低估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短腿’可能一开始不得不手脚并用,铆足劲爬上去,有的则采取安全稳妥的办法——用小屁股坐着一点一点挪下来。但是,用不了多久,小心翼翼都将成为过去,‘小短腿’们变成灵敏矫健的跑酷选手,再陡的楼梯、再崎岖的小道,在追逐和嬉戏间都会成为乐趣。这其中,是孩子们将一句句成人的‘你可以’的催促变成了一次次‘我可以’的真实体验。”保教主管吴家榛说。

金宝的校园里有一个粗石水泥铺设的浅池。晴天,它是孩子们扔沙包、打水仗的空地;雨天,它是树叶船落脚的“湖泊”。一群小朋友偶然在春日的池塘见证“神奇”——几只雄蟾蜍开启了一场激烈的“抢媳妇”大战。于是,一个关于“蛙生”的自然方案诞生。池塘成为室外区角,同时考虑孩子们的安全,老师在教室创设区角,投放了蛙卵,方便孩子们进一步观察。“原来蟾蜍的卵是长长的线线,青蛙的卵是一团一团的”“蟾蜍妈妈把卵产在水草上,不容易漂走”“老大在睡觉,老二在甩汗,老三在大便,老四在吸气,老五在尿尿,一家人真好玩”,孩子们展开了持久的热烈讨论。

难点四 资源太少?玩转学校周边“三公里”

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课程内容,校园外更广阔的天地正在打开沪上小囡们的视野。《上海市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价指南(试行稿)》里就曾有过“有效利用社会、自然、信息技术等资源开展各类活动”“环境与材料反映本地区的社会、文化特点”的相关描述。“一所幼儿园是可以没有围墙,融入自然和社会的。”金山区朱行幼儿园园长吴红辉说。

朱行幼儿园地处上海西南金山工业园区,不仅有美丽宜居的金水湖产业社区,更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桥古镇,还有各类蔬果基地、规划馆、市民文化礼堂等人文红色资源。“我们为何不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于是,吴红辉和幼儿园老师、家长一拍即合,将“家门口三公里”内的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盘整,从12个系列、80多个幼儿游学参观点里选定了涵盖田野、宅基地与工业园区的18个游学点,将园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内容打通,架构了“玩创朱行”主题下“趣玩宅基”“乐玩田野”“畅玩园区”三类游学活动,支持幼儿亲身体验、自主发现、探究生成。

去年一则“无人机送外卖”的新闻被推上了孩子们的校园热议话题。当得知无人机以10分钟优势打败外卖小哥时,孩子们惊叹无人机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与惊喜,也通过课程知道了“家”门口就有这样一个58平方公里的无人机实验基地。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场“无人机的探秘之旅”开启,孩子们带着强烈的“飞行”愿望来到无人机基地,从一开始的草草坠机到成功起飞,从摇摇晃晃到平稳飞行,他们发现科学并不简单。

玩转学校门口三公里,不仅成为幼儿园课程拓展,更要提升家园社共育的品质。“通过亲子游学,每周一到每周五在园的户外活动2小时,延伸到了周末,让孩子每天都能在户外实践中成长。”吴红辉说,幼儿园特别编撰了《金小囡亲子游学手册》《小创带你有朱行——游学手册》两本手册,指导家长在周末这两份亲子工具,带孩子亲身感受田野亲子游学的快乐。“田野课程的实践,让孩子们补足了幼儿园自然教育的不足,走到自然、真实的生活中去,在自然的探究中获得成长体验,在快乐玩耍中获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