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斯册终成告先辈 闲闲慢慢,把故宫走成家 《山顶上的金字塔》:爱情小说的时代样貌 从上海租界走出来的外交家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2-03-13

斯册终成告先辈

◆丁夏

2016年初,为配合枫泾镇修建丁聪祖居(现为丁聪美术馆)内的丁悚生平馆,我开始收集整理祖父留下的资料和遗物。

祖父丁悚,字慕琴,家中孙辈从小唤作阿爹。祖父是1891年生人,1969年12月3日去世,其时我才7岁,刚上小学。虽然从小和祖父住在一起,但祖父留给我的仅是些模糊片段的印象,后来才从祖母、父辈以及家里的老朋友口中知道,祖父在1949年前曾是上海滩非常著名的漫画家,是漫画界的元老,曾参与创办的上海美专就在离家不远的顺昌路上,他和张光宇等漫画家们一起组织成立的“漫画会”牌子就挂在我们家门口。他曾长期身兼数职,既在几所学校担任美术教师,又先后参与几家报刊的美术编辑,同时又在英美烟草公司负责广告设计。他为人和善,喜交各类朋友,尤其是报界和文艺圈的朋友,每逢周末家中常是宾朋满座。但是这些也只是长辈们平时交谈时的只言片语。祖父的绘画作品、文献资料所剩无几,唯一比较完整的是他的近十本照片相册。仅凭这些资料要去完整梳理还原祖父的生平经历,我觉得困难不小,无从着手。

恰巧在2016年中,大学同学王寅介绍我认识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顾铮教授,顾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有关上海摄影史的硕士论文时,发现了祖父的不少资料:他曾经是上海最早的摄影家团体——中华摄影学社(当时称“华社”)最早的会员,曾和郎静山、胡伯翔等组办过多届“华社”的摄影展览。顾铮老师看了我祖父的相册后不久,恰好他所带教的在读博士生胡玥已经关注我祖父丁悚,征得她同意,决定以丁悚为博士论文主题;顾老师还介绍我认识了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陈建华老师。陈老师是复旦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文学博士,对民国时期的都市文化及传播有非常系统和权威的论述和专著,他在研究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周瘦鹃时,发现了不少我祖父的资料,我祖父和周瘦鹃是挚交,曾为周瘦鹃主编的《礼拜六》杂志画过将近一半的封面插图。陈老师告诉我目前图书馆已经公开了不少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只要花功夫还是可以搜集到丁悚当年发表的作品和活动信息,并且肯定这是桩颇有意义的事情。

在两位老师的鼓励之下,我所整理出的这篇我祖父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便算是第一项成果。

祖父年逾五十后耳朵患重听,六十岁后又得了青光眼,所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祖父外出一般都由我表姐顾景惠相伴。她回忆说曾听她母亲讲,祖父民国时在报纸上连载过自己的回忆录。我随即请胡玥同学帮忙检索,结果在1944年至1945年的东方日报上查到署名丁慕琴的连载短文,题为《四十年艺坛回忆录》。所谓四十年,是指1944年之前的四十年。连载方式是每天五六百字短文,持续约四百余天。在上图黄显功和王宏两位老师的支持下,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把连载文章抄录成文档格式,最后辑成书稿,并有幸得戴红倩兄介绍,将此书的出版推荐给上海书店出版社杨柏伟副总编。在我祖父一百三十周年冥寿之际,这本《四十年艺坛回忆录》终得以出版。

回忆录连载了四百多天,而本书全篇总共只233篇,原因包括:上图所藏这个时期的《东方日报》缺失数天,我把原本同一标题分几天连载的文章并在了一起,等等。希望以后在条件允许下另出增补本。(本文为《四十年艺坛回忆录》后记,有删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