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梅花开 征文启事 小镇春雨(油画) “串糖葫芦”与挂满“钩子” 蝶影翩跹 边寿民的《望湘人》 狮城“牛车水”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3-13

“串糖葫芦”与挂满“钩子”

管志华

徐盈、彭子冈夫妇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闻界的“双子星”,前者是属于有理性认识和深度研究型记者,后者是属于锋芒外露情感型记者。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在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新闻界“四大名旦”(前三人还曾被称为“三剑客”)。而徐盈富有才华,是中国经济报道的先行者,他不像其他一些记者那样囿于当时局限只写社会上的刑事犯罪、民事纠纷和八卦花边趣闻,而专注于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变革,是一位较早侧重研究社会经济的学者型记者。

徐盈以自己多年的采访经验谈道,做一个记者,要学两种本领:一是会“串糖葫芦”;二是全身要挂满“钩子”。

所谓“串糖葫芦”,是指记者采访到手的材料像一颗颗红果,往往是孤零的、松散的、互不联系的;如果平铺直叙地罗列出来,成不了好新闻。这时,记者就要善于找到一根“棍”,把它们串起来成为一串“糖葫芦”,形成一篇主题鲜明的新闻报道。

所谓全身挂满“钩子”,是说记者外出采访,切忌“单打一”,只管一件事,其他不闻不问。因为时时处处都会有新闻在你身边发生,就看你是不是一个有心人。按行话说,“做新闻”要“捉活鱼”,就是从生活中发现。徐盈认为,记者身上不能只有一个“钩子”,光钩你所需要的“鱼”,而要“钩子”遍布全身,把各种“鱼”都钓上来。有的“鱼”(材料)当时有用,有的“鱼”则“养起来”,可作素材,以备后用。这样才能使你的所得更为丰富,不至于与好材料失之交臂。

徐盈这两个比喻都非常生动而形象。不过,好的报道更来自社会良知与道德品行。徐盈是有修养、有原则的报人,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跑新闻、写文章,都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克勤克俭,很少差池。他不随和迁就,笔下的东西无不坚持原则,坚持立场,当年报界妙笔多支,当数徐盈唱响主角。

80年代,徐盈担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出版《工商经济丛刊》,他和老同志反复商议,开列重点征集抢救原工商经济界知名人士的名单,制订相关选题的征集出版计划。如果说徐盈的“串糖葫芦”与“钩子”尚能有用,那么他又作了新的勾连与延伸。

他向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推荐了大量相关书刊,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到一线。徐盈说,做事都会有成有不成,不做就永远也不会成。在淡泊名利、默默笔耕的精神带动下,徐盈与年轻同仁一起,为后人留下大量有价值的近现代中国工商经济史料。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