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笨功夫 咏春 游鱼图(中国画) 无心插柳的“后职场时代” 习画记 田园将芜胡不归 莫干山虎踪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2-03-27

莫干山虎踪

朱炜

老虎是一种威猛而不失可爱的动物。德清武康多山,亦多老虎出没。

历史上,吴兴沈氏长期作为武力强宗存在于武康,在隋唐以前,每于动荡时代有突出表现。原武康县西南二百步、前溪之北有一座搏虎桥,又名较虎桥。世传邑人沈法兴勇力过人,曾夜行较虎于此。不独在沈法兴的家乡,沈法兴因《兴唐传》《说唐》等几部关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著名评书在很多地方变得十分驰名。

莫干山石颐寺是一座唐代古刹,开山祖师齐偘禅师曾豢养过两只乖乖虎,一名大空,一名小空。相传石颐寺建成后,苦于周围没有水源,大空、小空于寺后刨出一泉,却因之伤了元气,不久离禅师而去。禅师为使寺僧不忘大空小空的功德,修起虎冢,并将此泉取名虎跑泉。

成语“虎口余生”,亦出自武康的一则故事。宋人笔记小说《遁斋闲览》赫然写着“武康多虎”,然后写到了一个外号朱虎残的年轻人。这个人原名朱泰,也能搏虎,因数为虎所伤,号朱虎残。旧传,虎食一人,则山神割其耳为一缺。朱虎残一日得一虎之两耳如锯齿。这不禁使人想起经典儿歌《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原来老虎的耳朵是被山神割掉了。

明清,在武康遇虎的概率是很高的。明中期,湖南安仁人欧阳复任武康知县,县有虎患,祷而躬猎,日获五虎,田野遂安。明成化以后的武康,虎患稍息。明万历年间某个春日,雨霁,当武康知县周宗建过访双髻庵时,圆信禅师告知,“客寻虎迹踏青来”。为何明人对老虎惊多于惧?要归功于捕虎神器“虎箭”的发明。明嘉靖《安吉州志》记录了距武康不远的安吉孝丰人的智慧,“虎箭,出孝丰。有无名药草,土人取草熬膏,用以点铁箭之首,遇虎发之,无不中者。”

清初,武康知县吴康侯不仅不惧虎,反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位喜骑马击剑,臂力惊人的知县,曾持数十斤的铁质长矛,领着猎户进深山丛林捕虎。有一次夜行,有巨石在草中,吴康侯疑为虎,举矛奋击,石铿然中裂,颇有汉飞将军李广雄风。此外,吴康侯画虎也是一绝,上海嘉禾拍卖过一幅他的《松虎图》,雄劲苍古,生气勃勃,人争宝之。然而,坊间仍谈虎色变。剧作家洪昇过武康,“还闻多猛虎”。清乾隆《武康县志》载:“虎之最暴而食人者,厥面,长形,如犬,山人呼曰大头狗,又呼曰大虫,曰老虎,夜视一目放光,一目视物,遥望之如灯,附地而行。”如此一番描写堪比摄影作品。

《莫干山志》中将老虎作为一种物产。在博物馆、动物园尚未普及的年代,都市里的人,特别是孩子,尽管知道山里有虎豹豺狼,至于虎与豹、豺与狼到底有什么区别,这方面的知识远不如山民。

1950年下半年,有位作家蛰居莫干山,山民提醒他,太早太晏不要走动,有虎,有野猪,从后山来。作家不甚信,但也听从了劝告。某夜,果有虎嘶啦嘶啦地抓门,他饶有兴味地站在门边恭听,直至虎行悄然无声。当然,作家的奇遇未必是虎。山民们口中的老虎其实包括两种大型动物,一种是老虎,俗呼木梳片老虎,另一种叫镂板花老虎,实为金钱豹。1957年,欧阳习庸与后坞的几个青年在莫干山后山目击了一只头面似猫、体态壮实如大狗、花纹为黄黑的大型动物,从山中蹿出,很快从视线中消失了。是虎乎?非虎耶?凡此种种,关于虎的故事在莫干山流传甚广。

湖州吴寿谷是旅沪的画虎名家。1981年夏,巴金在莫干山休养,吴寿谷有幸在山中得巴老朝夕晤教,画了一幅《猛虎出山图》以赠,并祝健康。

现在莫干山不闻虎踪久矣。莫干山那么大、那么深,会不会哪里还藏着一只乖乖虎呢。即便一时无从寻找,但我们的身边属虎的亲友,他们刚强、勇猛,讲求信义,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未尝不是神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