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何念古诗能够既有韵味又加深记忆?在宅家线上教学的日子里,妈妈群里流转着一组视频——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被王珮瑜用京剧韵白的方式念出来,别有一番回味。细品这崭新的念诗方式,咬字独特、韵味悠长,老母亲们不无凡尔赛地晒出孩子们跟着诵读的音频互相交流。
昨日,记者连线王珮瑜,得知这组视频是身为“京剧小科班”校长的她特别为小学员而录制的,原本是为让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有置身京剧的氛围感,没想到这种特别又帮助记忆的念诗方式很快“出圈”,被不少家长视作学习补充材料。群里,一直头疼儿子背诗难的二宝妈陈倩就说:“古文、诗词对现在的‘二次元’孩子来说,无论是词义理解还是意境体会都有难度,用京剧的方式来念诗,确实让小孩觉得新鲜,摇头晃脑复读机似的两三遍就背下来了,我也觉得很神奇。”
在王珮瑜看来,“孩子们觉得背诗难,很多时候就是没有找到那个韵律。要知道,古人创作诗词之初,是吟诵出来的,像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是可以唱的。”王珮瑜直言:“唱京剧也好、吟诗词也罢,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本身就包括了行腔运调之美,你体会了其中韵味,才能找到那个调,而你摸清了那个调,就真正走入了诗词意境。”
“京剧小科班”虽以科班命名,并非简单复制粘贴以往口传心授的京剧教学模式。小科班里要学的,远不止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京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戏中很多历史故事、传奇和神话,都是引领孩子走入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通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如何从一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成长为齐天大圣;《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如何去思考和评判……在小科班的课堂上,在学戏的同时,学的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尊重、敬畏和热爱。
“用京剧韵白念古诗”系列只是王珮瑜献给“小科班”学员们的一份小礼物,同时也为“小科班”的老师们打一个样版。王珮瑜说:“我录制这些视频,一方面是方便孩子们宅家线上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想要激发小科班的老师们,用更灵活、更多元的方式让京剧走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