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北京人艺“70岁” 一间茶餐厅  几代香港人 一棵大白菜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2-06-13

一棵大白菜

冯远征

濮存昕

《茶馆》剧照

《茶馆》剧照

□朱光

北京人艺,是中国话剧最高荣誉的舞台。在北京人艺70周年的历史长河里,培养了昨晚直播刷屏的集结于1999年版《茶馆》的优秀演员——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吴刚、龚丽君、冯远征等,还不论上一代《茶馆》演员于是之、蓝天野、郑榕……相当一部分在影视剧中能让观众五体投地的实力派演员,多半都是从话剧舞台上跌打滚爬出来的。

《茶馆》刷屏,仅仅是因为这些名演员吗?

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院团,北京人艺1952年创建之初得到作家郭沫若、老舍,剧作家曹禺,导演焦菊隐等精心扶助,拥有舒绣文、于是之、英若诚、濮存昕、宋丹丹、徐帆、胡军等一大批艺术家……

60年前,首任院长曹禺、副院长焦菊隐和欧阳山尊、秘书长赵起扬连续聊了整整一周,每天上下午各谈三小时。这场载入史册的“42小时谈话”提及了如今依然挂在每一个北京人艺人嘴边的话“戏比天大”“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尤其树立了北京人艺精神或曰院风:一棵菜。一棵菜有菜帮、菜心、菜叶等等,但只有紧紧抱拢在一起,才能组成一棵完美的大白菜。

时至今日,今年60岁的副院长冯远征对这个比喻如此诠释:“戏比天大”这四个字是刻在排练厅的墙壁上的,但是有点“形而上”,而“一棵大白菜”这个十分接地气的说法,贯彻在北京人艺的日常。巡演时,大牌演员与服化道等幕后工作人员待遇完全一致。就连门卫张大爷(大名张明振)的名字,也会与导演、演员的名字一起端端正正地记入每十年出一本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纪念册》。

但是对于一起抱拢,冯远征还是以自身的经历,慢慢体会得越来越深刻的。上世纪80年代末,冯远征去了西德的西柏林高等艺术剧院学戏剧。在德国,他每周都去看戏,有时候看得热血沸腾,有时候看得泪流满面,“我事后想想,觉得自己泪流满面是因为想回到舞台上演戏。”1991年,他回到了北京人艺,“所有人,无论你在外面是干嘛的,进了北京人艺这扇门,大家都是为了干一件事——演戏”。

“达康书记”吴刚和冯远征是同班同学。他们当时的班主任是林连昆——也曾担任过人艺副院长。吴刚回忆当年上表演课,学生骑自行车到人艺周边遛一圈,观察生活捕捉情节,回来融入小品,表现出来。林连昆一看就能看出哪一段“没有生活,是编的,下一个!”事后,林老说:“你骗我没关系,但你不要骗你自己——观众迟早看得出来。”

吴刚最喜欢的地方,是北京人艺的后台。他都能闻得出后台“特别的味道”,“二楼和三楼的化妆间的味道还不一样,那是混合着化妆品、服装等各种物料的味道。”他提及这股味道还会眯起眼睛,“那是一个个角色塑造出来的地方,那是一台台戏诞生的地方,那是老一辈艺术家能回来看着我们的地方,那里孕育着北京人艺的精、气、神。”

北京人艺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杨立新不仅上台演戏,还在《茶馆》后台担任声效:“茶馆里还有厨房,还需要从远处传来擀面、炒面浇头的声音……”所以,他也在后台拿个擀面杖舂椅子。

《茶馆》是老舍为了宣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普选制度而写的。当时焦菊隐一看,认为主要创作对象(角色)是中国人民,服务对象(观众)是中国人民,所以一定要体现中国人民的民族风貌、民族气概、民族品格……需要我们对民族感情与民族品德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并且要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聚焦到一个比方,那就是“一棵菜”。这也是《茶馆》昨晚刷屏的原因所在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